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正文

中国民间组织赴缅甸搜寻远征军将士遗骸(图)

2015年05月22日 08:52:00 来源:新京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轻轻地挖,挖得尽量完整”

  顺着往上挖,一具遗骸初步呈现。头朝西,那是面向祖国的方向。

  4月10日,密支那北郊一处贫民窟,孙春龙面色凝重,恭敬地把一杯酒洒在地上。酒是从国内带来的,酒名“滇西1944”。

  这是遗骸开挖前的一个仪式。按此前的调研,孙春龙脚下是新30师当年的墓地,埋葬着918具远征军遗骸。

  这里现在是缅甸人拉比亚一家的居所。四五间简易的木屋,几株芭蕉树,一头母猪带着几头小猪在院子里用嘴巴拱土。

  拉比亚一家1972年搬到这里,那时墓地已被毁,无主之地,荒草疯长盖过成人的膝盖。拉比亚说,在建屋时,经常能挖到人骨和子弹。拉比亚的大女儿说,她小时候下雨时经常听到战场厮杀的声音,71年前,中国军人也是在雨季中牺牲。

  信仰基督教的拉比亚认为,这是中国军人的亡灵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息。“请把他们的亡灵带回家吧。”拿到一笔拆迁木屋的补偿费后,拉比亚给孙春龙团队挖掘开了“绿灯”。

  挖掘现场由西北大学考古学专家陈靓带队。

  陈靓穿着白色的防菌工作服,戴着塑胶手套,指挥现场挖掘。“轻轻地挖,挖得尽量完整。”

  多位缅甸的华侨也参与了挖掘工作。

  杨琳琳是密支那一名中学教师,她的父亲杨剑达是一名远征军,几年来,杨琳琳和其他华侨为重建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园和纪念碑反复奔走,一直没有下文。“如果能让烈士的遗骸回国,那更好。”密支那云南同乡会副会长邵备则帮助组织人手进行挖掘。“远征军的墓地被破坏,华侨很心痛。能把他们的遗骨迎回去,我们愿意出力。”

  挖掘1小时左右,现场去表层土的工人喊:“挖到了骨头。”陈靓冲过去,小心翼翼地查看,这是一块胫骨,顺着往上挖,一具遗骸初步呈现。头朝西,那是面向祖国的方向。

  遗骸保存得并不完整,上肢没有了,头骨仅余几块碎片,牙齿散落在碎片周围。陈靓捡起一颗牙齿,从臼齿的磨损程度来看,“这是一个年龄在20-25岁的青年人。”

  下午收工前,工作人员挖出了一颗青天白日图章的帽徽,经过70多年,帽徽仍清晰可辨。

  4月18日,三具相对完整的遗骸标本移交深圳承启生物有限公司进行DNA检测试验。这些DNA标本在鉴定后将被录入数据库,未来将根据这些DNA信息对比烈士的亲人。

  孙春龙告诉,第一阶段寻找和挖掘遗骸工作将持续到下半年,目前挖掘出的遗骸先在当地一座华人公墓里寄存。项目组目前正在国内寻找可以接受远征军遗骸的墓地,制作统一的灵柩,把收敛的烈士遗骸有尊严地迎接回国安葬。

  “接下来,我们希望找到所有长眠在缅甸的远征军烈士,哪怕10年、20年,一个都不能少,把他们都带回家。”

  大多通过私人关系

  “大家发心是好的,但缺乏规划、协调,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挖掘工作不专业,遗骸挖得残缺不全。”

  事实上,这并不是国内组织第一次挖掘境外阵亡的老兵遗骸。

  2011年9月,云南省侨联、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等组织发起“忠魂归国”行动,把在缅甸找到的19具远征军遗骸运回国,安葬在腾冲国殇墓园。

  19具远征军遗骸分别是从密支那新30师墓地和西保新50师墓地挖掘。

  云南民间学者戈叔亚作为筹委会顾问参与了“忠魂归国”行动,他告诉,云南省作为中国远征军的主战场之一,相关政府部门赞许迎接远征军遗骸回国,但考虑到现实原因,“忠魂归国”活动主要是民间行动,遗骨挖掘和归葬都以“华侨寻取、华侨送回”的形式进行。

  戈叔亚说,目前国内做老兵遗骸回国项目的,基本上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大家发心是好的,但缺乏规划、协调,民间社团操作一方面与缅甸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缺乏沟通,存在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挖掘工作不专业,遗骸挖得残缺不全。”

  了解到,挖掘遗骸工作并没有缅甸政府的官方合作,大多通过私人关系。

  戈叔亚说,起初,“忠魂归国”筹备组以中国远征军阵亡人员家属的名义,向缅甸当局提交了希望接回烈士遗骨的申请书,但申请书迟迟没有得到批准。后来当地华侨通过民间方式进行。

  参与第一次“忠魂归国”活动遗骸挖掘的密支那云南同乡会副会长邵备告诉,挖掘活动没有向当地政府通报,“要是向缅甸政府申请,不知会拖延到什么时候。”

  西保新50师的遗骸挖掘工作则得到了缅甸东支省省长默许。“也并没有走官方正式申请渠道。”

  更多的是要直接和挖掘地的业主搞好关系。

  应宪是深圳越众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关注、资助抗战老兵。应宪了解到缅甸南坎的一处寺庙所在地原来是30师墓地遗址,经过沟通,应宪个人捐赠数十万元给寺庙修建佛塔,于2013年9月取回部分远征军遗骸。

  自2011年起,孙春龙开始筹备烈士遗骸回家项目。孙春龙说,最困难的是和缅甸当地政府和墓地所在住户、单位沟通,他多方疏通关系,给住户盖新房屋,给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和援建操场,最终获得对方信任,同意挖掘。

  挖掘工作的不专业,也是民间组织暴露出来的问题。

  参加第一次“忠魂归国”活动密支那遗骸挖掘工作的邵备告诉,“挖得有点混乱,象征意义地挖,遗骸没有挖完整。我们没有挖掘专业知识,也只能这样。”

  邵备说,有的挖掘工作因为人手问题,只能雇用当地的农民进行,每人每天60元人民币的费用。

  戈叔亚告诉,此前还出现过丢失远征军遗骸的事情。2014年,华侨在八莫墓地,挖出上百坛远征军遗骸,组委会需要10坛,剩下的遗骸又重新安葬。八莫华侨后来透露,重新归葬的远征军遗骸有数十具不知去向。

  “在挖遗骨方面,我们比日本人晚了40多年,他们的一些细致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制作DNA样本就是学习日本人的经验。”孙春龙说,挖遗骨是一项系统性的细致工程,如果其他民间组织愿意,可以一起挖,但一定要统一流程,严谨挖掘。这也是对远征军烈士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梁行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梁行

原稿件来源:新京报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