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台湾一周侃:不会煎锅贴的士兵一定不是好飞行员

2017年04月01日 14:46: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点击收听《台湾一周侃》→

  各位好,欢迎收听全新一期的《台湾一周侃》,我是小小。

  上周刚跟大家聊完台军将翻拍《太阳的后裔》,以“招募”兵源为诉求,希望透过影视剧来一扫阴霾,展现台军的新气象。这个话题的热度还没褪去,台军又添新料。近日,“在台湾服兵役,可能会被派去锅贴店当店员”的消息引发岛内网友热议,直呼“瞎到家”。另一边,面对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田弘茂的隔空邀约,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在受访时表示,希望有机会去台湾、金门,但是目前不抱幻想,“我不能作为一个‘外国人’去啊”。这番话也是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两岸同宗同源,血脉相连,怎么就成了“外国人”?

  煎锅贴也可以替代服役?台当局遭炮轰走火入魔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单说这面点,像是馒头、包子、火烧、煎饼、锅贴等等,带馅的、不带馅的,花样繁多到都可绕地球一圈。都知道会做这些美食可以当厨师,可你听过煎锅贴也可以替代服役吗?在台湾,“替代役”是征兵的一种,但是如果你被征服役之后,可能被安排到便利超市、锅贴店当店员,不知你是何想法?最近台当局就出了这么一个政策,遭批判决策短视,役男沦为低薪劳工。

  这项政策源于台当局推动的“产业储训替代役”,今年有超商、运输业者以及知名锅贴业者(四海游龙)申请,所以该制度也被讥讽是“锅贴役”。在台湾,替代役原是征兵制度的一种弹性作法,让某些被征者可以进入警察、环保、教育等公共部门服务,替代纯粹的军事操练。另一类需要专业的“研发替代役”,让硕博士进入科技产业工作,也是各界可以接受的变通之道。但这次台当局推出的“产业储训替代役”,却是进入超市、锅贴连锁店、宅急便、出租车队等无关公共事务的民间企业工作,让岛内民众大跌眼镜。

  有网友通过网络制图讽刺,想象一下将来的当兵回忆、未来的亲子对话。

  儿子:拔拔你以前在哪个营区当兵?

  拔拔:我在四海游龙!

  儿子:好酷!是蛙人部队么?

  拔拔:不是,卖锅贴的。

  ……

  儿子:拔拔你以前在哪个营区当兵?

  拔拔:我在黑猫!

  儿子:好酷!是飞行中队么?

  拔拔:不是,送货的。

  真是一把辛酸泪啊,网友酸其说,未来役毕男性若回忆起服役生涯都在餐饮、运输业中度过,不知道会作何感想。职业本来无分贵贱,煎锅贴、超商结账、快递宅配、开出租车等,都是社会大众需要的服务工作。问题在,这样的工作为何需要替代役来担任?试想,如果役龄男子不须服兵役,他们很快就能找到这类工作;而且,不被兵役身分框限的话,所能领到的薪资还会更高。那么,台当局以替代役名目将服役男子廉价提供给企业使用,目的何在?

  表面上看,役男选择服产业替代役,比起一般义务役仅月领6000元新台币而言,似乎可以拿到更多报酬。实质上,产业替代役至少必须签约3年,平均每月仅领取20000元新台币上下的薪资,其实就是22K一族。对于工作勤奋而有心求进的青年而言,耗费3年在22K的工作上,完全是不划算的事。

  我们并无意责备这些企业剥削替代役男,事实上,企业每雇用一名学士替代役男,必须缴交28000元新台币给台当局。然而,替代役男却只能领到19500元新台币,其余8500元新台币都要纳入“替代役基金”,作为台当局甄审、训练及其他程序之用。简言之,企业所支付的替代役费用,有3成许其实是付给了台当局;从某个角度看,这3成就好像是台当局收取的“中介费”。试问:以征兵为名,却收取高比例中介费来出租士兵,台当局不觉得不妥吗?

  替代役之所以被滥用至此,追根究底,是台当局推动“募兵制”失利,又无法消化征来的兵力,只好想方设法以变相手段安排这些过剩人力。落到现实,今天产业替代役的出现,就变成了“台当局征兵,然后廉价出租”的景况。从因果关系看,其实是台当局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要维持征兵的公平假象,只好让役男去给企业当廉价劳工。

  对于外界质疑产业替代役会沦为廉价劳工,可能影响役男权益等问题,台当局内政部门负责人叶俊荣声称,整个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训练管理能力。对此,只能说,台当局荒腔走板到此等地步,真是够了!

  去台湾当“外国人”?这个笑话太冷了

  海协会会长陈德铭近日的一番话,道出了很多大陆人的心声:“我不能作为一个‘外国人’去台湾。”

  面对台湾海基会董事长田弘茂的隔空邀约,陈德铭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我很希望他(田弘茂)能给我这个机会,但是目前不抱幻想”,“欢迎田先生来,也应该是他到自已国家一部分的大陆来,否则我们怎么谈呢?连身份都不明确,是不好谈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这个在民进党当局看来“难于上青天”的问题,其实真的不复杂。“九二共识”只有四个字,“一个中国”的内涵也只有四个字。过去八年间两岸的种种交往,不都是建立在这四个字的基础之上吗?怎么喊着“维持现状”口号的民进党,一上台就把这个“现状”给丢之脑后了?

  对于陈德铭的话,台媒解读说:这是继李克强总理在两会表达“两岸终归是一家人”之后,大陆方面又一次对蔡当局释出善意,蔡应把握机会,不要让两岸关系改善的重要契机平白流逝。

  但是很可惜,海基会是这样回应的:“海基、海协两会应该多沟通,但两会负责人要见面,不应预设政治前提。”——依然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很显然,民进党当局对于大陆一再释出的善意并不领情,短期内也根本不会改变其两岸政策。

  难道说:“九二共识”是前提,台当局所说的“不要九二共识”就不是前提了?“不要九二共识”这个“前提”,是不是就是所谓的“两国论”的代名词?大陆已经多次把为什么一定要有“九二共识”讲得透彻明白、有理有据,所以也请台当局尽快把“不要九二共识”这个“前提”说出个一二三来吧?!否则总是这样无意义的隔空喊话,要双方如何自处呢?

  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马晓光29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答询表示,首先,既然陈会长赴台没有“外国人”的问题,那就应该大声说出来,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不是国与国的关系。第二,古今中外,任何协商谈判都不可能没有目标,不可能没有方向,也不可能没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我提醒海基会和陆委会的先生们注意,在2008年5月26日,海基会给海协会来函,同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速恢复两岸协商。2014年2月11日,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在南京会面,共同表示要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推进两岸关系,国台办和陆委会建立常态性的联系沟通机制。这些情况都是白纸黑字,都是红口白牙,是可以查证的。

  也许很多台湾朋友不了解,大陆人喜欢称你们为“同胞”,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绝对不是客套,也绝对不是随口一说,而是有着真真切切、如假包换的情感在里面。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我们就知道了日月潭与阿里山的美丽,知道了善良的台湾同胞跟我们一样,来自同一个祖先,有着同一个名字——中国人。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信念,刻骨铭心。所以,我们怎能忍受去台湾时像个“外国人”一样的感觉?

  大陆的对台大政方针始终一贯,不会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动而轻易改变。近些年,越来越多在大陆生活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民待遇”,这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一个始终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当局,永远也无法消除大陆人民心中“我们是否‘外国人’”的疑问。

  以上就是本期《台湾一周侃》的全部内容,感谢收听,再见!(本音频及文章系中国台湾网网友小小投稿,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吴晓寒]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