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热点聚焦  >   纪念全民抗战爆发77周年  >   相关评论  >   正文

吉林省档案馆:让历史真相不再沉默

2014年07月07日 14:07:00 来源:新华时政 字号:       转发 打印

  2014年的春节对于吉林省档案馆的同志们来说,具有特殊意味。全馆同志以处室为单位,轮流24小时值守,确保馆藏档案的安全。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罔顾受害国民众的感情,撕破对外承诺,执意孤行参拜靖国神社,吉林省档案馆当即通过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外界公布了6项侵华日军专题档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抹杀日军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的企图,对安倍晋三“拜鬼”行径给予强烈谴责。

  真实档案不容日右翼抵赖

  吉林省档案馆此次对外公布的6项档案分别为:有关南京大屠杀方面的档案、有关在日本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罪证、有关证明强征慰安妇是日本政府行为的档案、有关侵华日军和日本企业强征奴役中国劳工并使用童工的档案、有关“731部队”在华暴行档案、有关日军囚禁奴役二战盟军战俘档案。这一组组档案就像一把把匕首,撕破日本右翼势力丑恶嘴脸,又像一支支利箭,射向颠倒是非的始作俑者。

  12月26日,当新华社在新华网上推出第一篇南京大屠杀档案的相关报道后,社会震动很大,24小时多一点的时间,网络点击量就达到了448万,被260多个网站相继转载。一时间,讨伐日本右翼势力之声在跟帖中此起彼伏,相关报道也引起中央领导,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档案局领导的高度关注。

  此次公布的档案都是从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中选取的,其中不少档案标有“绝密”字样。吉林省档案馆馆长尹怀表示,这部分档案所显示的日军侵华事实还只是冰山一角,大批的档案内容还将会在后续的工作中得以重见天日。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关东宪兵队仓惶焚毁档案材料,部分档案材料因苏联红军逼近,未及彻底销毁而被深埋地下。20世纪50年代初,长春建筑施工时发现了这批劫后余生的档案,随即被省公安厅收存整理。1982年,这批档案被转交给吉林省档案馆保存。

  吉林省档案馆馆藏日本侵华档案总量近10万卷(件),90%为日文档案,较为全面地记载了1931——1945年间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活动,是目前已知的现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日军侵华档案。这些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伪满洲中央银行档案、唱片档案、伪满时期新京(今长春)各重要建筑物图纸以及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及伪满洲国各机构形成的档案。

  转变工作思路让档案“发声”

  其实,此次及时对外公布档案绝非偶然。由于馆藏日本侵华罪证档案数量庞大,档案基础状况较差,加之其大部分文字为古日文,翻译力量不足,吉林省档案馆接收这批档案进馆后,整理进度十分缓慢。2000年初,建立起案卷级检索工具,2010年完成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全宗案卷级检索工具。2001年起,吉林省档案馆陆续公布过有关关东宪兵队向“731部队”实施“特别移送”情况的档案,反映“731部队”在新京(长春)、农安进行“防疫”活动的档案以及日伪征用劳工档案史料。2003年,吉林省档案馆和日本日中近现代史研究会、日本ABC企划委员会共同编辑中、日文版《“七三一部队”罪行铁证》,日本学者山边悠喜子称,此书不啻为“向日本右翼势力投掷的一枚重磅炸弹”。

  尽管如此,系统全面地翻译整理日军侵华档案还远未提上日程。近年来,日本政府内多名高官竞相发表否认日本殖民和侵略历史罪责的言论,令中国和韩国等受害国民众义愤填膺。新上任的吉林省档案局馆长尹怀与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改变重保管、轻研究的工作思路,克服一切困难,系统、全面地翻译研究侵华日军档案,让档案“发声”。局馆集中力量,分成9个专题组加紧开展日军侵华历史档案的翻译研究工作,拿出铁的事实,让日本右翼势力无言以对,令世界人民尤其是日本人民彻底认清日军侵华历史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复辟军国主义破坏世界和平的非正义企图。

  2012年8月28日,日本时任首相野田佳彦说“强征慰安妇的记载没有看到,也没有日本的证人,所以采用了自称是慰安妇的证言”。吉林省档案局馆长尹怀随即在《中国档案报》发表了题为《侵华日军档案见证强征“慰安妇”的罪证何其多》,列举了6条罪证档案,有力地回击了野田佳彦。尹怀的文章及其工作思路很快得到了国家档案局领导的肯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吉林省档案馆的侵华日军罪证专题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2013年12月19日,他们与新华社进行了沟通。当安倍晋三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之际,新华社的采访稿已经准备就绪,一份份日军侵华罪证档案将侵华罪行牢牢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档案工作责任在肩义无反顾

  日军侵华档案的翻译研究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吉林省档案局馆副局馆长、新闻发言人穆占一介绍说,馆藏日军侵华档案不仅为古日文,而且大多为公文体,馆内人才储备不足,资金保障也存在很大缺口,依靠现有力量完成全部翻译工作至少需要70多年。即便是50人的翻译力量,挑重点档案翻译,也至少需要七八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近两年来,我们每年对外招考两名日语专业的干部,现在馆内已有5名自己的日文翻译。此外,我们还采取与有关单位合作的方式,加紧开展翻译工作。

  2012年以来,馆内加大了对历史档案的研究工作,为培养年轻同志研究档案、研究历史的热情,馆里定期举办档案文化沙龙活动,每期一个主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

  依据馆藏,吉林省档案馆确定了14个专题三大板块(“钩沉”“黎明”“血仇”)的研究。其中,“血仇”板块明确指向侵华日军时期档案,14个研究专题中9个专题属于这一板块。由于资金匮乏,外聘翻译人员所需费用都是从局馆有限的经费中挤出来的。对于参与翻译和研究的工作人员来说,这项工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折磨,每天面对血淋淋的档案记录,内心的压抑无法排遣。历史档案管理处处长赵玉洁是长期从事日本侵华档案相关工作的档案干部,在最初接触侵华日军档案的那些日日夜夜,经常失眠落泪,研究“731”专题档案的同志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尹怀表示,即便如此,我们仍将继续深入挖掘、研究日军侵华罪证,承担起档案人的历史责任。现阶段一是做好深度宣传报道的准备。与国内外媒体配合,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有力反击、批驳日本右翼言行。二是抓紧做好日军侵华档案的翻译出版。我们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伪满洲中央银行全宗的翻译整理,做好出版工作。此间,根据反击日本右翼言论的需要,有重点地发掘整理日本关东宪兵队司令部档案,保证社会各界对这部分档案的利用需要。鉴于这部分档案曾被日军焚烧和掩埋,损毁严重,我们将在原来抢救保护的基础上,对实体档案再进行保护并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确保这部分档案永续利用。三是深入挖掘档案,举办相关展览,出版书籍,创作出充满正能量的档案文化作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我们已与央视、吉视传媒联合筹备拍摄《关东宪兵队档案解密》等系列纪录片,多个展览脚本也已完成,等待适当时机对外展出。(档案局网站)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军事新闻 科技新闻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范斯腾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范斯腾

原稿件来源:新华时政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