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台湾万象

台胞陈泽人九年义务献血16万毫升 只因心中有大爱

2016年03月10日 09:04:3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胞陈泽人在上海血液中心捐献在大陆的第202袋成分血。(中国台湾网通讯员 葛凤章 摄)

  有这样一位台湾同胞,他到上海工作生活了九年,九年如一日积极义务献血,在大陆献血总量达到204袋,成为了上海市的献血冠军。他不沾烟酒,没有娱乐嗜好,逢人就宣传献血。他向人们证明了爱的力量。

  他的身上流淌着“珍贵的血液”

  初春三月,在清晨的上海街头,有一个相貌平常的中年人匆匆行走,看不出与旁人有何不同。但他的身体里,却流淌着一种珍贵的血液。他是生活在上海的台胞陈泽人。

  他9年如一日,把陌生的病患当亲人,把为病患捐献血液当成自己的最高使命。9年来他在大陆献了204袋成分血,折合16万3千多毫升全血,相当于他自身血量的34倍。此外他在台湾还曾献血610多袋!

  无论人的血液有多少种血型,他的血液最珍贵,他血管中流淌着的是爱与道德的血液。

  2003年,陈泽人被台湾一家企业集团派到上海工作。来上海之初,他只是凭着对公益事业的执着参与上海的献血;但当他了解到,由于上海大医院集中和医疗水平高,许多长三角甚至整个南方地区的病人都涌入上海来看病,导致上海A型血液供应曾几度告急,他从一种“我献血我快乐”的心情,转变为“多献血多救一个生命”的急迫。

  大陆规定,如果是捐献全血每半年可以献血一次,而如果是捐献在临床上最急需的成分血(血小板),则可以每28天捐献一次,于是他就专门捐献成分血;依据规定如果血小板每单位的数量达到15万时可以捐一袋260毫升的成分血,血小板达到25万时可以捐2袋成分血,他就吃自己发明的“生血早餐”,努力使自己的血小板保持在25万毫升以上,每次都捐两袋成分血。

  9年的时光,这位来自宝岛的台湾同胞,一举成为了上海市的献血冠军,当选为上海市献血促进会副会长。

  这位毕业于台湾名校,曾任台湾多家大企业集团副总裁,并在上海成功为几家外资企业挣了数亿人民币的台商,不为他的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骄傲,却为自己的献血成绩自豪。

  在上海徐汇区献血志愿者的活动站里,墙上的光荣榜、历年的获奖者名册中,排名第一的都是陈泽人。从04年到现在,他连续三次获得上海市义务献血的白玉兰奖和全国义务献血奉献金奖。

  不分春夏秋冬,无论酷暑严寒,只要在上海,陈泽人就每28天去上海血液中心捐献双份的血小板。上海化工供销公司的献血志愿者虞哲存说起陈泽人,显得有些激动。虞哲存说,一个人做一次好事不难,但数年如一日做好事义务献血不容易。作为一位台湾同胞,一个成功企业家,陈泽人可以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如今,在陈泽人的感召下,虞哲存已经捐献了四十多袋成分血,并积极投入到义务献血志愿者的工作之中去。

  只因心中有大爱,来自台胞陈泽人血管中的血,滋润了大陆病患的生命。海峡两岸血脉相连,血浓于水,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他血管的源头是黄河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中原大地,然后流入渤海。黄河及沿岸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流域诞生了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仁者爱人”,“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等思想,被人们一代代传承着。

  陈泽人的祖先从中原大地河南迁居福建长乐,到陈泽人的父亲时,已经经历了很多代。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和传统的仁爱思想,却通过陈家祖辈的血脉,一代代传到了陈泽人的父亲的血液中。陈泽文父亲3岁丧父,13岁丧母,很小就经历困苦,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1947年,陈泽人的父亲陈贻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派赴台湾分公司,从此在台湾落地生根。靠着自学,陈贻成在台湾的多所大学中担任教授、教务长,并以乐善好施著称。那时陈泽人兄妹五人,只父亲一人工作养家,但父亲仍时时接济贫困生、贫困家庭。父亲给他起名陈泽人,就有让儿子终生泽惠他人的期盼。

  陈泽人的母亲方倩芸虽然没读过四书五经,她却对子女用言传身教践行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助人行善的思想。陈泽人还记得小时候一次邻居“借饭”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天,陈泽人与哥哥姐姐们从学校放学回家,由于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几个孩子都饥肠辘辘。母亲把饭刚做好,忽然传来邻居敲门声,母亲轻声与邻居耳语几句后,急匆匆走进厨房,把一锅饭连锅端给了邻居。陈泽人问怎么把饭给人家端走了?母亲说,邻居家来借饭,咱们先把饭借给他们,我们自己再煮。陈泽人嘴里嘟囔:“有听说借钱的,借米的,哪有借饭的!”母亲立刻假装生气地喝斥陈泽人:“小孩子不懂不要乱说话,我马上再给你们煮。”

  几天后,母亲拉着他的小手来到台北郊外,看着路边农民刚收完的番薯(大陆称红薯)说,你看农民收番薯为什么只收离路边远的,离路边近的这两垄地不收?陈泽人猜不出,问道,是不是这边离路近的还没有熟?母亲告诉他,不对,离路边近的番薯是农民故意不收,那是留给路过此地没有饭吃的贫困路人。这让小泽人大吃一惊。母亲说,人要有惜福、感恩、分享的情怀,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件事让陈泽人一直记忆在心。

  在陈泽人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陈泽人的姐姐成了台湾最早的无偿献血者,而陈泽人也在台湾还没有推行无偿献血的年代,就第一次无偿献血,那一年,他才19岁。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姐姐的榜样,让陈泽人成长为一个把献血救人,看得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人。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当2003年,50岁的陈泽人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踏上了上海时,他已经在台湾捐献了500多袋血。但他的爱从不分两岸,到上海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可以献血的地方。

  2011年的6月14日,是第八个世界献血日,这一年的主题为“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凌晨,陈泽人突然接到大姐从台北家中来的电话,告诉了陈泽人一个悲痛的消息:最疼爱他的父亲去世了,老人终年91岁。

  陈泽人泪如泉涌。他想起了父亲从小要求他做慈善,每当知道他献血救人,都高兴地夸奖他的场景。但他强忍悲伤,对电话那端的姐姐说:“请你告诉爸爸,今天是世界献血日,我已答应参加两场献血宣传活动,今天回不去,明天一定赶回家为他老人家尽孝。”

  当天,陈泽人强忍悲伤,在参加由长宁区血站在中山公园组织的宣传招募活动中,忘我地奔波,晚上还要参加上海市血液中心组织的晚会活动并登台演讲。这时,更让他心中不安的是,他悄悄打电话给航空公司订票,却得知上海到台湾的机票不仅第二天没票,而且连续四天都没票。这天,上海下起了大雨,陈泽人的脸上分不清雨水和泪水,人们只看到他忙碌地向过往的行人宣传献血知识和劝募献血。

  中午时分,徐汇区血站的钱主任打电话请陈泽人参加16日的献血宣传活动,陈泽人只好告诉他父亲早晨去世的消息。钱主任大吃一惊,听说还没订到台湾的机票,马上请人与航空公司联系。陈泽人的事迹感动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为陈泽人解决了机票。

  第二天,临上飞机前,陈泽人先带着来上海出差的儿子一起献了成分血后,离飞机起飞只剩三个小时了,才匆匆离开血液中心奔赴机场。

  陈泽人回忆起这段往事说,在上海中山公园,平常日一般能劝募15袋血,那天还下着大雨,我们从早上10点到下午3点却整整劝募了38袋血,38袋啊!这也许是靠着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一生都教育我牢记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我用这种方式来怀念老人家,父亲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点亮心灯的人

  不熟悉陈泽人的都知道他是上海市的献血冠军,来自台湾的献血达人;熟悉他的朋友们,却不知道在献血事业中,他的精力只有百分之十用在自己献血上,而用百分之九十去做志愿者,招募献血者,帮助别人圆爱心。

  陈泽人认为,人人都有爱心,只是有时还有一点小小的惰性。他举例说,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各献血点立即排满了人,大队一直在马路上排出很远,当时上海全部的储血材料很快全部使用完了,而由于目前没有解决大量血液的运输和保存的条件,血站的工作人员劝阻义务献血人员不要再排队了,来献血的上海市民们愤怒了:你怎么阻挡我们的爱心!当时的情景让人感动不已。但汶川地震之后,也许那些当初排队献血的人认为血不是那么缺少了,所以还要对他们进行宣传、劝募,让他们知道病患需要救命,捐献一点血帮帮他们吧。人人心中都有爱,只需要点燃那盏心灯,爱就能放出光芒。

  于是在几乎在每个周末,陈泽人都出现在上海南站等地的流动献血车旁,向他遇到的人进行劝募献血,陈泽人说,自己在劝募时就像是个乞丐一样去求人,但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家人,而是为不相识的病患去求人。如果有一个人同意无偿献血了,当时感觉就像中了大奖。有时,陈泽人和他的伙伴们还会被当作商品推销员遭到白眼,偶尔碰上素质不高的人还会被骂“精神病”,这些陈泽人都不在乎。但那些向陈泽人投去白眼的人却不知道,陈泽人是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的硕士,在台湾排名前十大的企业集团中,他曾担任过三家企业集团的副总裁,两岸外资企业集团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曾当过台湾五所重点大学的客座教授。

  和他一起进行工作的志愿者说,在每一个流动采血点,陈泽人总是最忙碌的人,从早到晚不停的对着路人劝募献血;到了中午就和大家一起吃方便面充饥,一点也看不出他是来自台湾的企业家。

  志愿者虞哲成说,“志愿者”三个字中,包含了两个“心”字,一个是爱心,一个是耐心,这两点陈泽人都做到了。

  陈泽人劝人献血,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常常是见缝插针,逢人就劝人献血。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也承袭了家传的文化,都成为志愿献血者。

  陈泽人说,自己献再多的血也是有限的,“招募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无偿献血中,才能帮助和救治更多的人。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事,我要帮助别人圆‘爱心’”。陈泽人认为,帮助别人不需要本钱,献血就行,血就是每个人的本钱,“血本血本”嘛。当你捐出了一份鲜血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你心中的快乐是什么也比不上的。进行劝募无偿献血,是个最容易受感动的工作。当你劝募人家时,常常是你把人家感动了,可当人家挽起袖子捐献鲜血时,常常自己又被人家所感动。

  谈起他那些无偿献血的志愿者和劝募者来,陈泽人动感情地说:劝募献血的人对每个人都要说“谢谢”,却无法听到受益的用血者亲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但他们就是这样无怨无悔,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日复一日地奉献着。

  由于陈泽人的执着与“痴迷”,他先后招募了几千多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与他一同工作的志愿者说,在他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更多的人被感动被激励而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

  就在半个多月前,以报道海峡两岸交流新闻见长的东南卫视集团所属的海峡卫视电视台有两位记者采访陈泽人,在上海火车站南站的活动现场,身材瘦小的海峡卫视女记者吴小静在采访中感动之余,跳上采血车当场捐了一袋全血,与她一道的摄影记者受到感染也跳上车捐了一袋全血,而吴小静接着又捐了第二袋全血!什么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

  陈泽人对“血缘”有一个解释:过去人与人之间由于有血缘而成为亲人;而现代,人们可以凭借捐献血液而使相互间具有“血缘关系”,当一个人身上流着另一个人的鲜血时,谁又说他们不是亲人呢?

  陈泽人有一个愿望:3月22日,上海市血液中心献血志愿者总队成立了以街头劝募为主的第一支队,下设十个分队,陈泽人被任命为支队长。他的愿望是,献血一支队全年劝募无偿献血量能高度增长。

  陈泽人有一个梦想:海峡两岸的所有的中国人都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伸出自己的臂膀。

  初春三月,华灯初上的上海街头,陈泽人在匆匆地行走着。这个把上海视为自己故乡的台湾人,也早已被上海人视做了亲人。(中国台湾网记者  芜同)

上海血液中心呼吁为患白血病儿童捐献成分血的宣传牌。(中国台湾网 芜同 摄)

记录着陈泽人献血记录的无偿献血证(中国台湾网通讯员 葛凤章 摄)

 

[责任编辑:吴彤]

相关内容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