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蛋蛋”的小确幸

2014年07月19日 08:53:00 来源:新华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暮色渐起,北京后海银锭桥附近一条胡同转角处,一间名为“沙发”的咖啡馆以其原木格调而引人注目。

   咖啡馆的主人董孟浩来自台湾,网名“蛋蛋”;迎宾员则是一条皮毛黑白相间的小狗,大名“蛋珠”;咖啡和松饼的焦香味在店内飘溢……一切的一切,都透着轻松和慵懒,让来客体会到“小确幸”(台湾流行语,意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我赶上了小清新的年代。”回顾自己5年来的创业经历,董孟浩如是说。

   2000年,董孟浩还是众多在大陆打拼的“台干”(台资企业干部)中的一员,辗转上海、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福州、北京各个城市工作。与别的台干不同,他不仅是一名“吃货”,而且还以“蛋蛋”的网名写下诸多美食博客,博客访问量逾百万人次。

   虽然吃遍山珍海味,但最让“蛋蛋”魂牵梦萦的食物,却是一碗北京炸酱面。这“老北京”喜好的家常吃食,由1949年去台的爷爷带到台湾,且常常为孙辈亲手制作,为的就是让他们记住“舌尖上的故乡”。

   “人生就是寻找自己和认识自己的过程。”2007年,董孟浩供职的台企决定结束在大陆的投资业务。34岁的董孟浩面临两个选择:回台湾母公司或是领一笔“遣散费”再就业。他选择了后者,并打算留在大陆创业,因为“害怕到40岁还要过领薪水、朝九晚五的生活”。

   当他回家告诉父亲自己的决定时,父亲边浇花边说:“爷爷当年辛辛苦苦地把大家都带到了台湾,隔了一代,孙子现在反倒是要在北京生活定居。”顿了一下,父亲又自言自语地说:“这也许就是所谓的‘龙的传人’吧!”

   遵照父亲的指导,董孟浩联系在北京的表姑奶奶,前往探寻董家老宅。当迈进南锣鼓巷菊儿胡同的这座四合院时,爷爷曾经无数次描述的放风筝、树下纳凉等情景顿时“原音重现”,董孟浩彷佛听到内心的召唤,当即决定在老宅附近开一家小众咖啡馆。

   台湾美食作家韩良露曾说过,开独立咖啡馆或许赚不了大钱,然而为什么全世界仍有不少人梦想要开个小咖啡馆呢?因为,人们想的不只是赚钱,而是赚到一种生活。

   正是抱着“赚到生活”的想法,董孟浩为咖啡馆取名“沙发”,希望把“咖啡之城”台北的咖啡香和慢节奏带到古都北京。2009年,小清新开始在京城风行,“小隐隐于胡同”的“沙发”应运而生,很快通过口耳相传“火”了起来。

   “开咖啡馆是赚不到大钱的,赚的只是生活方式。”每当有年轻人在“沙发”越坐越心动,也想开一家咖啡馆时,董孟浩就会提醒他们要想清楚。指着咖啡馆琳琅满目的菜单,他有些无奈地说:“只有六分之一的面积留给咖啡,其他都是饮料、小吃,光靠咖啡是没办法支撑的。”

   话虽如此,但第二家“沙发”咖啡馆今年又在北京世界城开张,位于繁华的商业区、100平方米,房租每天每平米15元,成本压力很大。但新店墙上的浮雕字“简单、像家一样、品味温暖、随意”,透露出董孟浩面对压力的态度。

   新店曾举办过几次有关台湾旅行的沙龙,董孟浩希望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台味沙龙”,对台湾感兴趣的人们可以聚集于此,聊聊两岸的文化、艺术与旅行。他的两本新书《拾味台北:真滋味》《食味台北:心旅行》也在今年出版,介绍台北的好味道、好风景。

   不远的将来,董孟浩还打算再出两本有关北京的书,主题同样是“拾味”和“食味”,还有就是再开一家手冲咖啡馆,客人自己烘焙、研磨咖啡豆,以满足对咖啡有更高品质追求的人群。

   “北京的咖啡馆远远没有饱和,我不害怕反而欢迎更多的星巴克、85度C这种连锁咖啡馆开起来,为有格调、有态度的小众咖啡馆培养氛围。”他说。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范斯腾 ]

原稿件标题:

原稿件标题URL:

原稿件作者:

转载编辑:范斯腾

原稿件来源:新华网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