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台湾扶贫先辈温世仁积累两岸善意的种子

2013年12月19日 13:43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12月7日,一场纪念温世仁辞世10周年的活动,在甘肃黄羊川举办。200多位“百乡千才”计划的受益者、实践者参加了纪念。10年斗转星移,很多高楼起了,很多高楼塌了。温世仁,一个早已消逝于人们视线的台湾人,却如一颗种子,并未消失。

  2003年12月7日,温世仁在台北猝然离世,留下一座未完工的国际会议中心,留下一个刚起步的宏伟计划。在只有一条街的甘肃黄羊川镇,建国际会议中心,已经不切实际;通过网络连接,为一千个乡培养一万名人才,从而用10年时间开发中国西部,更是异想天开。很多人以为,这个宏大计划将随着温世仁的辞世而告终。还记得他的继任者林光信说了一句话,他愿意把温世仁比做“一颗种子”。

  种子是不会轻易结束生命的,温世仁也是如此。他生前聚集起来的优秀团队,10年来仍在不辍努力。虽然为条件所限,“千乡万才”计划缩小为“百乡千才”,他们没有放弃信念和理想。没有口若悬河的演说,也不需要外界掌声鼓励,经过10年脚踏实地的累积,已经有近300多个西部学校纳入这一计划。这群人,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种子也是要沐风而发繁衍生命的。11年前,温世仁提出“始于公益,止于盈利”的理念,清高的公益人或许以为慈善与盈利如同云泥,不能混为一谈。但是,10年前,公益事业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神州大地上应者云集,只有通过盈利的良性循环,才可能持久地推动下去。这也是温世仁走后10年,他的继任者仍能稳健走在这条路上,持续不断地给尚在贫困中的人们点燃希望的原因。不仅他们择善固执,还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可以造血的平台,在外无输血的情况下,仍能自给自足。这份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慈善机构借鉴。

  更值得一提的,温世仁还是一颗积累两岸善意的种子。10年前的两岸关系,没有今天这般交流畅旺,温世仁对于西部贫困百姓的无私关怀,更令人感念。黄羊川等地的百姓记住温世仁,同时一定也记住了台湾。温世仁与在四川大凉山助教的张平宜,帮助大陆贫困学子的王建煊、张君达等一样,他们在大陆百姓心中厚植的理解与信任,都将汇聚成夯实两岸和平的力量。(孙立极)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