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两岸和平论坛涉敏感话题 两岸深水区究竟有多深

2013年10月14日 09:0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两岸和平论坛涉敏感话题两岸深水区究竟有多深

  由两岸民间组织和学术机构共同举办的首届两岸和平论坛10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召开,论坛以较为敏感的两岸政治关系、涉外事务、安全互信及和平架构4个议题,集两岸“红、蓝、绿”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展开了火花四溅的探讨。会上众多学者认为,这是两岸步入“深水区”的一次深入探讨。那么,两岸“深水区”到底有多深?与会专家学者各自给出了答案。

  直点要害揭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认为,在和平发展阶段,有些矛盾始终伴随和困扰着两岸政治关系,围绕这些矛盾,双方往往各自偏好一端,从而形成政治分歧。

  他指出,矛盾之一可简称“一”与“二”的矛盾,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与“两岸互不隶属”的矛盾关系。大陆偏好前者而台湾偏好后者。他说,无论大陆如何放大表述“一中”的宽容度,两岸在这个问题上的矛盾仍不会完全消除,因为这个矛盾的本质就是统“独”矛盾,“一”的延伸是“统一”,而“二”如果长期化、制度化,岂不就是“和平分裂”?台湾担心“被统”,大陆则担心“分裂”,这种各执一端的心态如不调整,两岸和平发展架构就难以稳定。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表示,当前两岸在面对和平议题时,值得关注的是,双方究竟是把和平当成手段还是目标?目前两岸执政当局对于“和平发展”存在共识,但对“和平统一”无共识;对“九二共识”有共识,但对“一个中国”的表述尚无明显交集;对“一中反独”有共识,但对“一中促统”存在不同的认知。

  张五岳说,两岸关系复杂的原因之一是,两岸的主权和治权在长达64年的时间内无法一致。他认为,和平本身除了要有正确的认识、善意与实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发展与创新,还要具有共同的价值,只有大家能从和平中获得利益,同时和平亦能促进大家的利益,和平才能够得以维持。

  广纳意见求共识

  台湾21世纪基金会董事长高育仁表示,两岸关系改善至今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厘清“先易后难”“难”在哪里?“搁置争议”的“争议”又是什么?这些都需要从政治问题开始讨论,从民间开始探索。两岸已到了必须面对政治问题的阶段。

  “新台湾国策智库”董事长吴荣义会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大家有什么事情坐下来谈,不要互相有敌意,如果不互相了解,就很难和平。他认为,和平与互信的决定权在中国大陆,问题是他们说台湾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但台湾是个自由社会,大陆要想通这一点。

  他承认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论坛能够增加双方的接触与了解,也是这次论坛最重要的目标。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表示,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正逐渐走入“深水区”,如果没有准确的政治定位,仅凭包容和理解很难解决问题。他认为,民进党至今对大陆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缺乏沟通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做调整。

  踏入“深水区”再无回头路

  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论坛开幕式致辞时说,这些年来两岸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推进协商,取得积极成果。在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些政治争议尽管可以暂时搁置,但不可能完全和长期回避,“只经不政”的做法无法持续。只有在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同时,努力化解两岸矛盾分歧,对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才能不断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他强调,两岸之间无论有多大的政治分歧,都不能动摇和损害一个中国框架。两岸之间的所有政治分歧问题,都应该在这一框架内寻求妥善解决的办法,这是一条不可松动的底线。

  政治问题就是两岸的“深水区”,也是双方无法避免和回避的关键问题。上周,马英九刚刚说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岛内马上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甚至有媒体要求马英九向人民交代清楚;马英九说“不排除两岸领导人见面的可能”,台湾“陆委会”马上回应说,马的身份不能是党主席……

  凡此种种,政治争议不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两岸交流再进一步的可能。首届两岸和平论坛,顺应了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需要,为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民间交流对话又搭建一个重要的平台。两天的论坛,有公开讨论,也有闭门磋商,呈现了多元并陈、集思广益,从论坛纪要来看,双方的共识仍多于分歧,与会者承认,一次论坛绝对解决不了全部问题,希望能有更多次的论坛,以期不断增加相互了解和共识,集中众人的智慧,最终让双方主管部门负责人坐到一起,开启两岸政治商谈。

  正如前不久习近平在印尼巴厘岛与萧万长会晤时所说,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两岸和平论坛也是如此,总不能一次一次地开下去。但两岸只要踏入“深水区”,就再无回头路。(佚 鸣)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两岸新闻 台湾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