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记者手记:张志军“有情何似无情”妙语回应王郁奇

2013年03月28日 12: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台湾网3月28日北京报道  日前,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出席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时,面对台湾记者提问“会去台湾吗”,从容答到:我看到报道说台湾有关方面给我去台湾设置了一些条件,并表示如果称谓问题不解决,“就相见不如不见”,我要说的是“有情何似无情”(引自北宋诗人司马光的《西江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情、这样的心,什么名义问题、身份问题、方式问题都好解决。

  张志军的即兴回答随即在两岸媒体上被广泛报道,台湾方面也迅速做出了反应。

  此事虽发生在平潭举行的两岸关系研讨会上,却要从数日前王毅在为台湾记者举行的酒会上发表的一番讲话说起。3月17日晚,中共中央台办为采访“两会”的台湾各媒体举行招待酒会,刚刚卸任台办主任并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的王毅专程来到现场与台湾媒体朋友话别。王毅说,我在台办工作了58个月、1700多天……我最感到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到台湾去走走看看。我虽没有踏上台湾的土地,但我的心是和台湾同胞连在一起的。

  针对王毅的一番讲话,台湾“陆委会主委”王郁琦20日在台湾民意机构接受质询时说,希望大陆国台办新任主任张志军访台,但双方会面时要以职务称呼对方;若陆方不能以职衔称呼,“相见不如不见”。

  “相见不如不见”,或许典出宋代司马光的《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相见争如不见”句中,“争”当“怎”讲。

  也许王郁奇根本无意,也许王郁奇有心。

  假设王郁奇有心。据解释,“相见争如不见”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化出,是说如果见面造成更大痛苦,何不如狠狠心不要见面呢?不见面,看似无情,其实是用了更多的情。只是“争”字在这里已不常用,所以王郁奇用了的通俗的“不”来代替不常用“争”字。借物传情或借诗喻志古已有之,“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佳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王郁奇在台湾反对党质询时,虽不得不表达“一贯立场”,但是否在借司马光的词传递一种情意?这时,张志军从中听出了玄妙之音。毕业于北大,对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深厚的张志军,从毕业于台大并曾获校园最佳辩手的王郁奇“无情”的拒绝中,联想到司马光“西江月”中后面一句“有情何似无情”,进而以诗词回复。

  假设王郁奇根本无意,却也不能不佩服张志军的才思敏捷。王郁奇的“无情”否定,被张志军巧妙化解。

  我们设想,22日的两岸关系研讨会开幕式后,突然有台湾记者针对王郁奇提出的赴台条件说提出了“去不去台湾”的问题。张志军马上联想到王郁奇所说的“相见不如不见”,于是脱口说出司马光《西江月》中的词句“有情何似无情”。在这里,张志军还原了司马光《西江月》中的原意:“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上句谓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巧妙一转,则把“无情”拒绝变成了“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唐·刘禹锡《竹枝词》),并且,张志军借题发挥道: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情、这样的心,什么问题都好解决。此处无情胜有情。

  不管王郁奇有情也好,无心也罢,我们都不可能再去向两位当事人当面核实了。说实话,记者当时在张志军回答台湾记者的现场也没想到这样多。但回到北京,渐渐悟出一点玄妙来:海峡两岸负责两岸关系的两位掌门人虽然还没见面,隔空就凭借古人诗词有了一些“交道”。那边,台湾的大陆事务负责人从海峡上空飘过来一句话;这边,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对上一句诗词,表达一段情。两岸的“对手”虽未相见,却借诗词谱就一段佳话。纵使以编写《资治通鉴》名垂青史的司马光,想必也不会料到自己的《西江月》能在千年后能有这般作用。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同文同种、同宗同源的力量真是没法阻挡!

  写至此记者忽发奇想,也许三十年后,大陆与台湾两地的记者坐在一起,翻阅两岸关系历史时,发现还有这么一段历史的小插曲,不知他们可会再笑吟一首明朝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中国台湾网记者 芜同)

新任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接受采访。(中国台湾网记者 芜同 摄)

  新闻中心 两岸 社会 国际 台湾频道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