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两岸  >   正文

大陆作品中蒋介石形象之变:从丑化到人格化

2009年09月26日 12:4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从《人民公敌蒋介石》到《找寻真正的蒋介石》,后人对于蒋介石的认知就在这些书中渐渐发生变化。

  出版物及影视作品中蒋介石形象的变化,不仅止于文学艺术的进步,更是社会认知价值的进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陈雪莲发自北京 刚刚再版完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所著《蒋介石传》后,浙江大学出版社近期又推出讲述蒋介石1949年以后人生岁月的新书《蒋介石的后半生》。

  7月8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正式开放蒋介石日记的最后一部分——1956年至1972年间蒋介石身在台湾时期所写日记。随着蒋介石日记的逐步公开,海峡两岸乃至西方世界再次掀起蒋介石传记出版的热潮。

  传记出版由冷到热

  近日记者在豆瓣网上搜索“蒋介石”,相关书籍有245本。其中,既有台湾学者的《蒋总统密录》、《先总统蒋公思想研究总集》和《你应该知道的蒋介石》等,也有今年5月13日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研究员陶涵出版的《蒋介石传》。此外,还有2006、2007两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杨天石四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阅览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手稿本后于2008年出版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蒋介石的时代离我们很近,他曾经集中国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身,在近现代中国有特殊的地位,人们想了解历史的真相,想了解蒋介石的真实面貌。”杨天石指出这股出版热的动机。而且,这股热潮也跟近年来台湾、大陆、日、美、俄等地陆续有大量资料解禁有关,使大家有机会更全面地了解、评价蒋介石。

  在蒋介石日记公开之前,关于他的传记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历史真相。据杨天石介绍,连出版《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的黄仁宇,也没有真正看过蒋介石日记,他主要依据包括日本《产经新闻》出版的《蒋总统密录》(国民党中央党部的工作人员摘抄了部分蒋介石日记提供给《产经新闻》记者),以及蒋介石秘书秦孝仪编撰的《蒋公总统大事长编初稿》等二手资料,有改动地引用了蒋介石的部分日记。

  形象不再是“硬纸板”

  在西方,毛泽东研究早已成为显学,其传记多如过江之鲫。与之相比,西方有关蒋介石的著作,可谓寥若晨星。《亚洲周刊》知名评论员陈之岳认为,在1949年内战失败以后,蒋介石便被国际舆论讥为“政治难民”,处境维艰,角色尴尬,逐渐沦为一个被遗忘的老人。

  拥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华裔学者陆培涌(又名陆品清)于六七十年代出版的《一九四九年国民党之溃败》、《蒋介石的思想信仰》和《蒋介石早年的人格及政治研究》等英文论著,为西方学界的“蒋介石研究”开辟了道路,但后继者很少。

  于今年4月21日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陶涵所著《委员长:蒋介石和近代中国的奋斗》,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一本蒋介石英文传记,书中有400多处引用了新近公开的蒋氏日记。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书评指出,长期以来蒋介石在美国被描绘成像是用硬纸板制成的滑稽形象,是残忍、腐败和无能的军阀,但新传记把他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之人”。

  大陆最早出版的蒋介石传记是中共“笔杆子”陈伯达所著的《人民公敌蒋介石》,“这是影响很大的一本书,全面否定了蒋介石。而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杨树标1989年出版的《蒋介石传》,对蒋介石做了部分肯定,开始采取分析的态度来研究。”

  杨天石说,几乎三代大陆人对蒋介石的认识都局限于陈伯达和李敖的水平。李敖的《蒋介石研究》三集、《蒋介石评传》及《蒋介石的真面目》等书深入大陆的穷乡僻壤。他还在凤凰卫视“李敖有话说”节目中描述宋美龄六十多年前跟美国总统候选人威尔基的“奸情”,还认为蒋介石是个“十恶不赦的混世魔王”,连累其妻子宋美龄也沦为“轻易与洋人上床的淫妇”。

  那么,真实的蒋介石到底是怎样的呢?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杨天石说。

  杨树标则向《国际先驱导报》指出:“海外和国内学者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不一样,但我们不能一味贬低蒋介石,要一分为二地来看他政治生涯的五个历史阶段:辛亥革命时期蒋介石是值得肯定的;大革命时期,基本上肯定,镇压共产党时期是否定;1927年~1937年十年内战,基本上否定;抗战时期,坚持抗日基本肯定;1945-1949年新内战时期,是完全否定的……”

  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传记出版热潮中还原蒋介石真实形象的辐射波也蔓延到影视剧。

  1989年的《开国大典》与紧随其后推出的《大决战》系列不仅将国庆献礼电影推上了一个艺术高峰,也在对蒋介石形象的处理上做出突破,没有进行脸谱化的简单贬斥,而是将其反历史潮流的失败原因从艺术角度进行了阐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正在热映的《建国大业》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庆献礼影片。其中饰演蒋介石的演员张国立说,自己要竭力塑造出一个“落寞英雄”蒋介石。导演黄建新表示,对蒋介石等国民党的描述更客观了。“我们从两个不同的历史集团,从人的角度去分析。”

  其实,不光是《建国大业》,包括《亮剑》《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在内,蒋氏家族与国民党的一些人物形象经历了从单一脸谱到复杂多变,从丑化到如实还原的过程,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也是新中国在文艺领域的进步。

  杨天石也认为,文艺作品和历史传记中蒋介石形象从丑化、妖魔化、脸谱化和简单刻板化到人格化、立体化的变化,昭示蒋介石研究更加靠近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主义,表明我们在向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方面努力。“但还原蒋介石真实面貌,恐怕还得经过相当的努力,要摆脱脸谱化、概念化,尚需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的共同努力。”

  “你把蒋介石说成是草包流氓,那共产党可能就没有那么了不起了,毕竟蒋介石集团是一个强大的敌人。”杨树标说。

点击更多新闻进入新闻中心 台湾新闻 两岸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