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快讯  >   正文

胡有清: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2010年03月11日 13:22 来源: 字号:       转发 打印

 

图为胡有清代表(中国台湾网 胡珊珊 摄影)

 

  中国台湾网3月11日消息 科技交流与合作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来自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台湾代表团的胡有清代表表示,当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推动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大陆与台湾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对于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胡有清代表介绍,目前,大陆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一些研究机构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同类机构的水平,在若干高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台湾则在吸收外来技术,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市场结合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科学研究与创新、技术引进与转化、资源开发与利用、人才培养、创业投资于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产品市场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各个方面,两岸存在着全面互补合作、共同受益的契机,这是发展两岸科技交流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加快建设两岸科技交流合作平台

  胡有清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快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建设。要逐步改变目前以考察来访、学术研讨为主的方式,通过“四大平台”建设,提高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数量,提高交流合作的整体水平。

 

  一是建立科技资源的开发共享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文献、科技信息 、专家库、动植物资源和水文资源等基础性科技资源的联网共享,鼓励和支持两岸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两地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分享研究成果。

  二是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鼓励与支持台资企业积极介入大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的早期研发,并与其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三是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在高新技术商品化服务领域,构建由双方共同制定规则和标准、共同经营,促进两岸产学研合作的中介组织机制。
   
  四是建设人才双向交流平台。通过“走过去、请过来”,进一步加强两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人才合作培养基金和培养基地,互派学生、科研人员、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和合作研究。

  拓宽两岸科技交流合作领域

  胡有清代表建议,要发挥大陆在基础科学、高新技术和尖端科技方面的实力,与台湾应用技术和技术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形成良性互补。特别是要做好台湾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及关键技术与大陆高新技术产业及重点技术的对接。

  一是加大信息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地人员、科研成果、科研力量的整合力度,加快从技术引进为主向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的转化。

  二是加大生物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生物技术的研究,重点围绕生物工程药物、新型化学合成药物和中药,共同研制,共同开发。

  三是加大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绿色产业、生物工程、共同推动两地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台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胡有清代表表示,扎根在本地的台资高新技术企业与大陆科技界、产业界联系密切、便捷,是两岸科技交流合作的近水楼台,是引入先进技术和理念,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他建议,推动两岸制定共同产业标准,实现优势互补;尽快制定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引导企业间实行强强联手,促成高新技术企业战略联盟;支持广东、江苏等台商投资密集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区域与创新集群,力争在微电子、电子通讯、软件设计开发、新材料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建立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示范区;相关部门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宣传,做好申请辅导工作,使更多的台资企业能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行列。对于符合要求的台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强服务,帮助其享受“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府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政策。对于在大陆设立独立法人的台资研发机构,保证其能尽快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记者 胡珊珊)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胡珊珊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