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台教授:台湾妖魔化大陆 只会自陷困境

2014年10月31日 14:0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刊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的文章,谈论“妖魔化”大陆的问题。文章指出,不应用“妖魔化”的眼光看待大陆,限缩两岸经贸往来;而是用“正常化”态度,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打开不必要的门禁,共创双赢。不此之图,仇视大陆,台湾只好在边缘化的宿命中自艾自怨、伊于胡底了。

  全文摘编如下:

  两岸关系近日来出现了一些紧张情势,台湾执政当局显然有所感受,因而做出了释放善意的动作。日前马英九在出席“华人企业领袖高峰会”时表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台湾无法对大陆视而不见,在既有的基础上寻求和平发展与共创双赢,“不必把大陆妖魔化或是天使化”,才是最务实的作法。

  的确,处理两岸关系,我们不必“天使化”大陆,也不应“妖魔化”大陆,我们只需要以常态的眼光看待大陆,就可以化解两岸之间的许多猜疑对立。问题是,在马英九释放善意的同时,我们却看到台湾内部端出了将大陆“妖魔化”的措施。

  先是“内政部”修正“台湾地区公务员及特定身分人员进入大陆地区许可办法”,规定现职公务员不得前往大陆地区进修;接着,“立法院经济委员会”无异议通过“大陆人民来台投资许可办法”修订案,删除了松绑陆资投资自由经济示范区示范事业的规定,又从严审核陆资企业在台湾的营运。这些动作看在对岸的眼里,不是“妖魔化”,又是什么?

  从“太阳花学运”以来,台湾社会始终弥漫着一股“恐中”的氛围,执政当局无力拨乱反正,态度经常反复;蓝营的民意代表则随波逐流,乃至于乘势唱和,好像不如此,无以显示自己跟得上潮流,体会得了民间疾苦。结果,就是两岸关系低荡迂回,出现了不进则退的诡谲情势。

  回顾马英九就职以来的两岸关系,双方虽然已经签署了21项协议,但是,台湾方面对于两岸关系的设防,仍然远高于和一般国家或经济体打交道的处置。每当有促进两岸关系的构思出现时,在政策讨论的过程中,“国家安全”或“社会效应”的考虑,经常会被放大并扭曲地解释与评估,使得决策作为显得谨小慎微。许多海峡两岸互利双赢的契机,就在瞻前顾后的犹豫中,不断流失,不再回头。

  “太阳花学运”以来,一种流行甚广的论调是,加强两岸经贸往来的结果,“和平红利”都落入了财团囊中,使得台湾的贫富差距扩大,加剧了台湾社会的不平。所以,为了追求公平正义,要停止和海峡对岸有进一步的往来。

  稍微有点国际经济知识的人都晓得,这种说法把全球化的M型社会作用和两岸经贸效应搅和在一起,错把冯京当马凉,未能看到真正问题所在。但是,这样的论调却显然影响到许多台湾民众的看法和政治人物的态度,使得《两岸服贸协议》实施在“立法院”中卡关受阻,两岸货贸协议谈判进度延宕拖缓,ECFA的落实推展步履蹒跚。

  事实上,要解决和平红利的分配不均,绝对不是用“妖魔化”的眼光看待大陆,限缩两岸经贸往来;而是用“正常化”态度,处理两岸经贸关系,打开不必要的门禁,共创双赢。然后,透过互利共荣促进经济成长,让就业机会增加,年轻人的工作待遇能够改善;让当局有税收能够扩大社会福利,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果实。不此之图,仇视大陆,台湾只好在边缘化的宿命中自艾自怨、伊于胡底了。(庞建国 作者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