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放弃大陆 台湾经济只会更困顿

2016年05月25日 14:1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中国时报》25日社论指出: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将是新当局的重点政策,是要改变前国民党当局“过度向大陆倾斜”,从负面观察却质疑是为了实现“经济台独”。无论如何台湾将迎来两岸经贸关系紧缩的挑战。

  台湾是出口导向经济体,GDP超过6成来自出口的贡献,投资与消费仅占4成,必须与足够规模的市场依赖共生。台湾在经济发展初期曾高度依赖北美市场,随着全球消费市场的相对兴衰而逐渐发生变化。目前台湾的出口近40%集中于大陆,24%集中东南亚,只有10%到美国市场;在投资方面,台湾对外投资超过半数以上集中于中国大陆。与中国这样高度结合共生的发展趋势,在台湾内部引发不少疑虑。

  传统绿营的观点认为这样的联结对台湾经济有害,例如:产业空洞化与岛内投资不振,导致台湾的低薪与失业;两岸联结过深,已使得大陆掌握控制台湾的经济杠杆,必须降低对中国经济依赖,才能够解决台湾经济未来发展的问题。再者,大陆近两年经济成长减缓,台商发展受限,也需另寻出口市场。台湾既然要走自己的路,终究要摆脱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即使有短期阵痛,也要忍痛熬过,是以新南向政策水到渠成。

  然而,中国大陆给台湾提供的是机会或是威胁,其实是台湾如何正确面对中国崛起的思辨,我们也必须指出几点事实:首先,大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台湾仰赖出口及投资,大陆当然是台湾最主要的经济动能来源。即使大陆经济成长趋缓,但规模体量庞大,每年新增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一个2亿5千万人口的印尼。

  其次,台湾厂商其实很早就开始布局东南亚。自1990年代起,历届台当局都在执行各式的分散投资与出口政策,成效却都不如预期。台湾经济之所以仍高度依赖大陆,显然是台湾厂商物竞天择之后的市场选择结果。再者,在全球不景气的情形下,尽管去年大陆市场(含香港)占台湾出口比重年减12.4%,也仍优于对东协的年减14.2%,从比较利益的观点来看,台湾厂商在大陆仍比在东南亚更具优势。

  根据大陆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大陆实际累计使用台资约2兆台币,当年台湾上市柜公司认列的大陆转投资收益达到2137亿新台币,占上市柜公司39%的全球收益,这还不包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潜在惊人收益。可见自1992年以来,台湾确实分享了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怎可轻言放弃?

  台湾一直是“中国制造”的重要成分,改革开放伊始大陆制造微不足道,台湾厂商透过低端制造业务转移,让大陆开始与全球供应链体系相结合,并催生出本地的产业群聚。改革开放初期阶段,以台湾为主体的港澳台外资曾贡献了大陆半数以上的外来投资,台式管理扩散到中国制造的各个层面。如今中国制造席卷全球,台湾的历史性贡献功不可没。但我们也要正视台湾过去的产业成长与获利模式,现在已经逐渐接近尽头。

  台湾的衰退危机在于跟不上大陆的快速转型,多数大型台商仍把大陆视为代工基地,局限了发展的机会。当务之急不是导引厂商再次进行外延式的新南向,而应以长远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台湾在大陆的品牌与研发布局。大陆仍是世界成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已经孵育了若干世界级品牌,也提供了台湾企业品牌发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大陆也是世界制造的中心,在若干前瞻与高端的领域,大陆的科技及制造能力已领先全球。在多年来解放创新研发的活力之后,大陆在电子支付、电子商务、无人车和无人机都有领先,工业机器人也在迎头赶上。台湾不与其相连结,将是台湾自己的损失。

  台湾新当局指责前当局的政策导致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依赖程度过高,但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大幅增加是在陈水扁当局时期,这是经济力量的结果,硬要扭转、对抗只会徒劳无功。新当局的作为其实是以政治意识型态主导,势必伤害经济。

  台湾没有道理不选择与中国大陆合作共生,两岸应该共生而非孤立,这也是台湾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前提。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