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从天母地区没落到千万观光客赴台

2015年12月23日 09:4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联合报》23日社论指出,在台北市天母地区开业19年的诚品书店,最近吹了熄灯号,引起当地居民一阵感慨。早年因国际人士聚集而享有时髦、繁华盛名的天母商圈,近年因外商、富人外移而变得没落;诚品分店的歇业,则是又一记心理重击。多愁善感的人,则联想到近年台湾经济的不振,而觉得不胜唏嘘。

  事实上,区域的兴衰常随着时空环境异动而变迁不居,新的商圈兴起会导致旧的商圈没落,包括房价过高、人口外移、交通不便,都是影响天母商圈荣枯的因素。但相对而言,没落社区透过形象重塑、创意设计、或不同经营开发理念的引进,也能带动区域的再生和转型,北部山城九份即是一例。再如前两年宣告破产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发放5万张特别签证吸引移民前往当地工作及生活,非但有不少高收入移民前往,其低房价也吸引了成群纽约苏活区的艺术家结伴前往。这些,都将逐渐改变底特律没落工业城的样貌。

  天母没落的关键点,是在2007年。当时陈水扁当局采取闭关自守的两岸政策,让台湾作为外资经略大陆及东亚的营运中心计划难以实现。与此同时,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工厂”的形势崛起,在台美侨和欧侨商会几度向台当局建言不成后,定居天母的外侨、台商、企业经理人遂大量出走,写下天母光环褪色的转折点。从这个观点看,天母的兴衰,确与台湾整体经济的变化有着约略相同的轨迹。

  若进一步观察,大潮流之中也有例外,今年观光客赴台突破千万人次,即是一个值得咀嚼的例子。一千万人次的观光,较陈水扁时代的300多万人次,多出将近两倍,这是以台湾的观光资源和条件难以想像的事。如此大幅的成长,主要得力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使得赴台陆客急遽增加,而岛内观光旅游资源的开拓,又进而吸引了旅客前来。

  人们若不健忘,应记得陈水扁当局以“爱台”政策掩饰其“锁国”,在全台大肆兴建机场,甚至藉由改名,来遮掩桃园机场的萧条冷清。不过短短几年,情势完全改观,许多岛内机场因载客量不足沦为蚊子馆,桃园机场则因过于繁忙而出现塞机现象,一些软硬件设施皆有供不应求的问题,亟待改善。

  天母的没落,是由于外商和台资因大陆的磁吸效应而“出走”;但赴台观光客突破千万,却是境外旅客因台湾的文化、观光魅力而“走进来”。这一出一进之间,不仅是台湾对经济环境变动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发掘及测试自身潜在能力的过程。尽管有民众抱怨,外来观光客过多,某些程度影响到台湾居民岛内旅游的乐趣;但这些变动,原本就是一个社会必须随时面对并设法解决的问题。事实上,一年千万人次的观光客,为台湾带来4700亿元(新台币,下同)的产值,其中有相当比例滋养了庞大的夜市摊商家庭,它的渗透率不应被低估,它产生的庶民友善交流,效果则更持久。一般民众厌憎制造业带来噪音和污染,如果连无烟囱、无污染的观光产业也动辄嫌恶,试问:台湾要靠什么来维持经济活力?

  不可讳言,台湾近20年来因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拉扯,已经严重扭曲了岛内的经济发展。更有甚者,由于“四小龙”时代的辉煌记忆过于强大,使人们迟迟不愿正视台湾经济日渐失去光芒的现实,更拒绝承认中国大陆的崛起。如此一直蹉跎下来,直到我们发觉强弱形势互易,已时不我予。

  这种情况,就像天母已经没落多年,商店空置率高达两成多,但许多物业持有者仍不愿降低租金;愈是不愿面对真相,商圈的转型就愈不容易开展。台湾的股市也是如此,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国际接轨的雄心,一方面又一天到晚要防着陆资沾染台湾企业,并提防台湾资金出走;长期下来,这种偏安自保心态不仅阻碍了台股规模的壮大,更造成上市公司本益比偏低,反而更易沦为外资觊觎并购的目标。

  天母的没落,不是一日造成的;台湾经济的式微,舆论界十几年来一再提醒,但主政者的调整步伐何其缓慢。在这种情况下,观光能创下千万人次的纪录,当然是值得庆幸的突破;遗憾的是,有些人连这点进展也视若无睹,甚至必欲阻止。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