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中国戏曲文化古典意蕴的创新

2017年02月03日 17:28:04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17年1月30日(正月初三)晚,中国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亮相2017春节戏曲晚会。事实上,这次晚会播出的只是这套“戏曲广播体操”的一部分,其完整教学版视频在过年前早已上传到网上,并引起广泛关注。截至30日晚8时,这段视频仅在腾讯视频上的播放量就已超过521万次。

  此套“戏曲广播体操”分为九节,包括热身运动、四肢运动、肩部运动、全身运动、腰部运动、扩胸运动、跳跃运动、腿部运动、放松运动等。虽然从名称上看不出与以往的广播体操有何区别,但其中的一招一式都融入了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基本功,此外,我们还能听到《梨花颂》的经典旋律。在戏曲写意化、虚拟化、象征化的艺术氛围里,和着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表现手段,既显示着诗画书法的神韵,也闪耀着不同时代的风采,集中、强烈而鲜明地体现了东方艺术的风范和中华民族的审美特色。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明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文学形式。自宋南戏开始到清朝,戏曲文化跨越中国文学历经千年而不衰,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表演家、名角和流派,蔚为壮观。在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还融入了中国音乐的律吕神韵、中国舞蹈的动作姿态、中国美术的意象图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范式,在人类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不仅代表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达到的文明高度,也彰显着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的精神魅力。以其独特的声腔、角色类型、程式化表演、虚拟性模仿,中国戏曲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其中,中国昆曲、京剧、粤剧等多个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百余种地方戏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大批杰出的戏曲家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明骄傲和艺术自豪,也是我们的文化标志和艺术标杆。

  重视戏曲的传承发展是一个文明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艺术价值、精神高度、历史传承的文化立场与时代担当,这套戏曲广播体操无疑对于推广中国戏曲是有益的。正如央视戏曲频道新媒体组导演李晶所说“戏曲的传播不能曲高和寡,只有用贴近大众生活的方式,才能有利于它的传播。”此套“戏曲广播体操”的“走红”主要还是其巧妙地将戏曲这一传统文化与广播体操这种集普遍性、大众性为一体的形式相融合,从而使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魅力,也更为大众所接受,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继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要选好“着力点”,使其深刻的内涵得到延续和发展。现在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戏曲了解甚少,而这套戏曲广播体操完成了古典意蕴的转换,在书中未云的间隙中斟字酌句出新的创意,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多姿多彩,满足着人民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需求。有报道称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准备学做这套戏曲广播体操,通过这种形式来继承和弘扬戏曲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把中国文化普及到每个角落。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灿烂的文明之花,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戏曲走进文化场所,将戏曲艺术引进校园,用传统文化精粹去感召莘莘学子的思想和心志,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将成为教育过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让青少年群体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也是推动社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时代的创新发展中,我们期待中国戏曲这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更加熠熠生辉。(中国台湾网网友:施梦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