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网友快言

一支曲艺,唱遍天下

2016年11月09日 15:54: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当下,传统曲艺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曲艺再也不是从前那样仅凭口口相传,而是在互联网,电视荧屏上崭露头角、被人们熟知;另一方面则由于新兴媒体的冲击,曲艺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曲艺作为中国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载着传统文化。

  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有人认为溯源于古代宫廷中的俳优。俳优是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四项,说故事、笑话也是重要的一门。史书中记载的多是俳优以谈笑进行讽谏的情况。俳优的诙谐嘲弄为曲艺所继承,并成为后世曲艺艺术重要的构成因素。到了唐代,讲说市人小说和向俗众宣讲佛经故事的俗讲的出现,大曲和民间曲调的流行,使说话伎艺、歌唱伎艺兴盛起来,自此,曲艺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开始形成。

  来到宋朝,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与城市的高度繁荣使得到市民阶层不断矿大。新兴阶层带来了更多的文化需求,说唱表演有了专门的场所,也有了职业艺人,说话伎艺,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演唱形式极其昌盛,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耐得翁的《都城纪胜》都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明清两代及至民国初年,伴随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城市数量猛增,大大促进了曲艺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周边地带赋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说唱纷纷流向城市,它们在演出实践中日臻成熟。一方面一些老曲种在流布过程中,结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点发生着变化。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曲艺品种,大多为清代至民初曲种的流传。

  艺术特征:民族流派,各放异彩

  现存的传统曲艺品种大概有400种,大类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各地区、各民族,共有和相异的曲种,大至十数个省份、小到一两个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普及和流布。这些曲种虽然各有各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同一曲种由于表演者之各有所长,又形成不同的艺术流派,即使是同一流派,也因为表演者的差矣邙各有特色,形成了曲坛上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曲艺就象中国历史和其它文化一样,一直影响着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曲艺“说唱”形式。比如藏族有“《格萨尔王传》说唱”和“折嘎”,蒙古族有“好来宝”和“乌力格尔”,壮族有“蜂鼓”和“末伦”,维吾尔族有“热瓦甫苛夏克”和“达斯坦”,白族有“大本曲”,苗族有“嘎百福”,水族有“旭早”,傣族有“赞哈”等等。各个流派,各个名族都在自己的特有文化之上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汇聚而成异彩纷呈的传统曲艺。

  传承保护:人才匮乏,任重道远

  目前,曲艺的传承日渐式微,面临着高素质人才的匮乏、“艺以人传,人去艺亡”、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滞后等诸多困境,从深层次上严重制约着曲艺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

  曲艺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艺术,是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用方言来演绎的曲艺比较多,这使得曲艺艺术更具有地方性质特色,但是受众人数近年来锐减,从事曲艺工作的人也愈加减少。

  如何传承并保护传统曲艺,这是当前一大批曲艺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曲艺的发展,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曲艺院校等。

  而对于我们民众而言,曲艺再也不是“无关痛痒”了。只要每个人都能稍加关注,相信传统曲艺文化一定不会落没;只要每个人都关心对民族文化的前路,相信中华文化一定会振兴。(中国台湾网网友:施梦扬)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李杰]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