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披文化外衣 绿营欲全面建构“台独”话语体系

2017年03月09日 13:4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本月月初,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接任“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外界普遍质疑蔡英文想加重“本土化”,迈向“文化台独”。对此,媒体人杨昆福在《台海》杂志第129期发表题为《披文化外衣 绿营欲全面建构“台独”话语体系》的评论文章指出,正如舆论指出,蔡英文意欲“取‘中华’而去中华”,蔡英文及民进党攻城略地完成“权力拼图”,意图重塑话语体系,挤压非绿生存空间,试图通过“去中国化”和“去中华文化”来割裂两岸的文化历史联结,为“台独”铺路。然而,不管是“柔性台独”还是“强硬台独”路线,其最终结果都将注定以失败收场。

  全文内容如下:

  今年3月初,在经过多方运作之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如愿拿下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会长”一职,正式掌控这个拥有浓厚官方背景,以“建立文化主体性”为宗旨的全岛性社会团体。在台湾政局步入“绿大蓝小”,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倒退的当下,蔡英文及民进党为何急于“攻城略地”,背后到底有何深层盘算与考量,系列政治操作又将产生何种后续效应?

  权力拼图 全面主导台湾政局

  2016年1月初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奠定了民进党一党“全面独大”的“完全执政”局面,该党不但以大幅差距击败国民党,取得台湾地区领导人之位,完成第三次“政党轮替”,而且在台湾地区立法机构113席民意代表席次中,拿下65席,实现“单独过半”。可以说,立法、行政进入民进党全面主导的新时期。并且,民进党在上台后,通过掌握的“执政权”,对台湾权力运作体系中的司法、监察及考试等相关机构进行负责人的提名与任命,从而实现“五权”完全处于该党的控制之下。其中,主导文化发展,扮演“政策规划与推动者”角色,前身为“文建会”的台当局文化事务主管部门,民进党当局在行政团队任命中,早已延揽深绿意识形态浓厚的不分区民代郑丽君出马掌舵,从而牢牢把握文化宣传与决策口。

  然而,性质虽为“社团法人民间团体”,但拥有浓厚官方背景,主要任务定位为“发扬中华文化,深植‘本土文化’”及“加强文化交流”的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在民进党上台后,却依然掌握在与绿营意识形态反差鲜明,在马英九时期曾经出任台湾地区行政主管机构负责人的刘兆玄手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权力欲”无限膨胀及充满政治盘算的民进党无疑“欲除之而后快”。在历经运作约600人入会,以大量人头“洗绿”会员及相关政治操作之后,民进党成功逼迫蓝营的刘兆玄“挂冠求去”,从而迫其让渡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主导权。事后,刘兆玄向外界透露秘辛,他直言在民进党上台后,蔡英文当局核心幕僚直接跟他道明,“蔡英文要这个位置”。民进党在掌握体制内的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后,再次强力夺下体制外的文化主导机构,最终完成台当局运作体系的“权力拼图”。

  重塑话语体系 挤压非绿生存空间

  民进党之所以急于拿下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在笔者看来,显然意图在推进对岛内反对阵营进行“政治追杀”的同时,对“非绿”各方发起文化攻坚战,并展开“文化话语”的争夺与堵截,试图从文化层面摧毁对方反制及再次崛起的利基点,从而霸据岛内文化话语的诠释权,并企图将民进党或绿营的历史观和两岸观等价值倾向形塑成为全岛性的“政治正确”,为全面建构“台独”话语体系作下铺垫。

  有鉴于此,民进党势必会对业已到手的“中华文化总会”进行“物尽其用”。这其中有两个动向值得观察:其一,消极面向。民进党可能采取不作为的态度虚化或冷冻“中华文化总会”,将岛内相关文化事务主导权转移至台当局文化事务主管部门,“中华文化总会”只扮演侧翼功能与角色。然而,由于台当局文化事务主管部门官方色彩较浓,且负责人郑丽君一上任便被蓝营讥讽为“‘文化台独’掌舵者”,可谓动见观瞻。而“中华文化总会”在表征上属于“民间团体”,因此,民进党当局相关文化事务的推动,借由“文化总会”进行铺排与推进,阻力及观感会相对弱化与柔和。所以,第一面向的可能性或许相对较低。其二,将“中华文化总会”作为话语建构的重要场域,加大“去中国化”步伐,凸显所谓“本土文化”。对于,此次蔡英文问鼎“中华文化总会”,前任“会长”刘兆玄曾指出“中华文化总会”宗旨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并呼吁蔡英文及民进党当局“不要用这么大力气争取‘总会会长’,又一手要去中华文化表征”。外界更有舆论直指蔡英文夺取“中华文化总会”意在“取‘中华’而去中华”。台湾岛内更是重批蔡英文试图借由“中华文化总会”,加重“本土化”,最终迈向“文化台独”。

  这样的疑虑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相关事例可以支撑和印证的。细察蔡英文上任至今,民进党在推动“文化台独”方面,可谓动作频频。比如,近期民进党民代试图推动新台币钞票改版,意图去除孙中山和蒋介石头像;在“二?二八”事件纪念日前夕,台湾文化事务主管部门下架台北“中正纪念堂”的蒋介石纪念品及停止播放纪念歌;前段时间,不少绿营执政县市,研议或直接拆除蒋介石及孙中山铜像;去年11月中旬,民进党当局拆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院12兽首仿制品;去年11月下旬,民进党民代声称扯铃是“中国文化”,强行砍除相关预算。去年5月刚上台不久,民进党当局便废除微调课纲,恢复充斥“台独”及“皇民化”史观的内容,等等。可见,民进党上任至今,不断系统性、结构性地操作“去中国”,而今蔡英文问鼎“中华文化总会”,这种政治操作恐怕会愈演愈烈。

  在陈水扁“执政”期间,民进党曾大肆推动“去中国化”策略,试图斩断两岸的文化联结,扭曲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2006年12月,陈水扁更是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更名为所谓“国家文化总会”。当时,陈水扁以“文化总会会长”身份致辞时公开声称,要建立“台湾文化主体性”,型塑所谓“国家形象”,建构“文化愿景”。显然,当时的“文化总会”已然成为了民进党推动“文化台独”的平台。而今“文化总会”再次落入民进党之手,种种迹象已清楚表明,这一岛内文化工作平台极有可能再次沦为民进党推动“文化台独”的重要载具。民进党通过系统性,体制内外的文化攻势,力争达到潜移默化地向台湾民众,尤其是台湾年轻一代灌输“台独”思想及价值倾向的目的,同时通过话语体系的重塑,企图挤压台湾岛内“非绿”阵营话语空间的意图已不言而喻。

  暗度陈仓 欲陷大陆于被动?

  去年520,民进党上台后,由于该党不承认作为两岸互动共同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不认同其核心意涵,导致两岸的联系沟通与协商谈判机制被迫停摆,两岸关系持续倒退恶化,台湾岛内民生凋敝,基层民众生计大受影响,可谓苦不堪言。在历经“两岸之变”致使“台湾之苦”的演变过程中,蔡英文的“执政”决策能力饱受质疑,声势不断下滑。尤其是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蔡英文的相关作为更是不浮众望。根据台湾亲绿媒体《美丽岛电子报》近期所做的民调结果显示,有47.5%的受访民众认为蔡英文对两岸关系的立场和做法对台湾安全不利,高于有利的30.7%。而认为对台湾整体经济不利的则高达55.9%,认为有利的仅有25.4%。可见,台湾民众对蔡英文两岸政策的不满意程度也不断在飙升当中,这无形当中对蔡英文当局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有鉴于此,面对两岸陷入新的僵局,蔡英文当局不断抛出“对话说”及“新共识说”,试图绕过“九二共识”,从而达到其政治目的。以近期为例,蔡英文日前在出席“2017大陆台商春节联谊活动”中,公开向大陆喊话,声称“两岸应该以新的思维和做法,共同擘划两岸互动的新模式”,而在这之前,台湾方面陆委会也曾数度放话,要建构两岸良性互动的所谓“新模式”,云云。可以见得,民进党在两岸关系倒退的当下,试图将球抛给大陆,从而化解因处理两岸关系不力对其造成的压力。

  对于两岸互动所谓的“新模式”,台湾媒体盛传,在民进党上台后,曾试图透过台湾安全部门外围组织——亚太和远景两个基金会,尝试与大陆进行所谓的“二轨对话”,虽然这两个组织披着学术外衣,但官方色彩十分浓厚。因此,结果可想而知。而当下,蔡英文接掌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其文胆林锦昌出任“秘书长”一职,坊间消息指出,鉴于过去马英九时期,“文化总会”在两岸文化交流方面作为突出,蔡英文团队可能会试图运作其“秘书长”以文化交流的名义登陆。由于文化交流相对较为不敏感,如若大陆拒绝,蔡英文当局便可将两岸互动停摆的责任再次推给大陆,而假如登陆成功,民进党又将形塑没有“九二共识”两岸亦能互动的假象。如此一来,显然会陷大陆于被动状态。只是,民进党如果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其核心意涵,其实任何形式的盘算与手段,其最终结果恐怕早已注定。

  反蓝抗陆 泛政治或自食恶果

  民进党上台后,在台湾岛内,假借“转型正义”之名,行政治斗争与追杀之实,极力压缩对手的政治生存空间,试图在台湾政党格局中树立民进党“一党独尊”的地位,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则不断挑起族群纷争,将“台独”意识形态美化成“台湾主体意识”,试图混淆二者的本质区别。同时,不断消费历史事件,力争扩大其后续政治效应,并强力塑造和渲染历史悲情,通过霸据历史事件的诠释权,肆意进行二度延伸,并将之作为攻击对手的利器。在形塑岛内社会氛围的过程之中,借由过往政治人物的符号象征,不断挑起族群对立情绪,并通过破坏前者,来创造社会议题,企图将蓝营的政治空间挤占与压缩。以“二?二八”事件为例,民进党不断发动“去蒋化”,借由多年对“二?二八”事件的扭曲解读,来激发蓝绿对立,从而捞取政治资本。然而,民进党这种“泛政治化”行为,其“边际效应”已然在逐渐递减当中。根据台湾旺旺中时民调中心日前公布的民调显示,针对民进党对台北中正纪念堂“去蒋化”行为,有55.8%的受访民众表示不赞成,其中,“中间选民”不赞成的比例也有53.5%。另外,有高达57%的台湾民众认为,此举会导致岛内社会独立。

  事实上,不管是“去蒋化”还是“去孙化”,本质上均意在“去中国化”。民进党一方面大刀阔斧压制对手国民党,并通过意识形态灌输来增加政治斗争的正当性及合理性。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去中国化”和“去中华文化”来割裂两岸的文化历史联结,为“台独”铺路。然而,不管是“柔性台独”还是“强硬台独”路线,其最终结果都将注定以失败收场。(作者系媒体人杨昆福,原文刊载于《台海》杂志第129期)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