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政治

作秀不等于业绩 提醒台当局少推愚民政策

2007年07月26日 10:24:00  来源:
字号:    


  台湾《工商时报》今天发表评论文章说,选举季节到了,台当局的政策嗅觉突然敏锐了起来,本已麻痹的决策神经中枢亦遽然灵活了起来。从张俊雄与邱义仁搭档,自苏贞昌与蔡英文手中接下“内阁”开始,一切为选举的最高决策指导原则,便成为“行政院”各部会的施政圭臬。在政党竞争的民主政治下,竭尽所能争取选民的支持与认同,似乎是一种正常的政党行为,无可厚非。惟因为只有当下的执政党才拥有决策的权力与资源,亦才有“讨好”选民的本事,是故似乎较占便宜与优势。然而,这种民主竞争机制下的必然行为,并不一定即能成为执政党获得胜选继续执政的保证,选民的正确认知与判断水准才是真正的关键。
 
  文章表示,“行政院”近数月来,推出“一周一利多”政策,且各部会齐头并进,竞相表现业绩。举其要者,“中央”银行操控汇率与利率,诱迫资金留在台湾;财政部扩大免税措施,优惠特定产业或利益团体;“农委会”推出田园社区释地方案,创造房地市场远景;“劳委会”规划劳退基金提早进入股市,增添股市资金活水;“内政部”选定南北区块推动大规模都市更新,营造数千亿元商机等,在在反映出各部会的用心与效率。我们对于“行政院”的勇于任事,给予肯定,但却对其过度强调选举利益的决策模式,不予苟同。在决策程序上,“总统府”或“行政院”常逾越对专业部会的尊重,直接授意或命令各部会行事,搞得下属部会只敢奉旨承办,唯诺是从。此外,在决策机制上,“行政院”财经小组亦空有协调折冲之名,甚多重大政策未经审慎与充分专业讨论,即因政治考量而仓卒草率通过。邱义仁在公开场合从不讳言自己“不懂财经”,但在一切选举利益挂帅的情况下,丧失了专业部会的制衡功能,许多政策的做成实难免让人有“请鬼拿药单”的忧虑与担心。

  就政党立场言,失掉了政权即失掉了一切,而为了胜选自须竭尽所能讨好选民,至少是大多数选民,以确保取得过半数支持。选民的切身权益很容易在利益团体的游说与政治人物的选票互换下,遭到扭曲与伤害。执政党亦常因此而做出一些背离真正民意的政策,只知求取短视的政党利益,从而因为选民觉醒与唾弃而失掉政权。其次,每一项政策的推动皆会有获利者与受害者,台当局的抉择自应以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然而在实际作为中,当局却常会“投机取巧”,希望利用不同的政策满足不同的选民,藉以达到“讨好人人”的目的。表面上看来,这种做法似乎能够不得罪所有选民,但实际上探究每一项政策的内涵,却可能发现其系悖离了大数人的利益。在选民的心目中,即使曾经受过台当局某项政策的“小惠”,但由于每一位选民亦同是另外更多政策的受害者,是故在选举投票的当下,这些选民不一定会是该政党的支持者。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即使当局每一样决策都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考量,但由于选民对伤害经验的在意程度远甚于曾经受益的感念,故实际投票的结果反而使得被每一个别政策牺牲的“少数选民”(Minority)可以结合成为决定政党胜败的“多数力量”(Majority)。一切以多数选民利益为主的政策,尚且还有被选民唾弃而失掉政权的顾虑,那些想以对每位选民“讨好”而获得支持的政策作为,背后所隐含的失败风险,自然更不待言了。
 
  文章还说,选举胜败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惟若能以政策牛肉的主张作为选民取舍依据,则获胜执政党未来当较能在选民的监督下,为国家社会谋取最大福祉。惟这样的民主政治运作,须要选民的“理性投票行为”作为基础,在此情况下,任何政党将不敢随便轻率地提出一些“愚民”政策欺骗选票。我们并没有一味地反对当局的“利多”政策,而是要求当局为自己的政策做更负责任的思考与说明。告诉社会大众,为什么可以数年无所作为,于今却急切地不断提出各项政策?为什么某些政策只图利特定少数人?为什么某些政策只有短期近利的效果而无长期效益的功能?为什么某些政策如此违背专业但当局却仍一意孤行?及此皆是民众有权利知悉的基本讯息,亦是选民决定理性投票的必要条件。选民能够理性,即不会成为“愚民”,当局的“愚民”政策即无法得逞。反之,若当局刻意隐瞒真实信息,陷选民于无知,进而为其“愚民”政策护航,则我们将挺身奋力而出,予以最严厉的谴责。

  文章最后说,总体经济学中有一称为“愚笨”(Fooling)模型者,其意为当局政策的有效性,全然是决定在民众的愚味无知之上,将之用在民主政治选举行为的解释上,亦有若合符节的哲理。我们或许不能武断地指出“行政院”所推出的政策都是“愚民”政策,但却可心衷心的期待我们的选民,千万不要再当让政治人物耍弄的“愚民”。

编辑:子舟

[责任编辑:system]

相关内容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