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深化民间互信是两岸关系基础

2016年06月17日 10: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旺报》17日发表社评说,“两岸海峡论坛”12日如期在厦门举行,在两岸关系进入“冷对抗”情势下,此次论坛的召开传递了几个讯号:一是两岸关系仍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两会、国台办与陆委会常态化沟通机制与协商管道虽告中断,海峡论坛照常举办,表示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未因台湾政局变化而变化。二是大陆对台工作模式调整,由“官”转“民”。大陆政协主席俞正声、台湾政党领袖均出席大会,将共同致力推动民间交流。三是两岸民间合作领域扩大。今年论坛议程涵盖青年、公益、社区、科技、气象、智库交流,专案之丰富凸显两岸民间合作面广阔,且可发掘的潜力巨大。

  海峡论坛应两岸关系而生,8年间深耕两岸基层,数十万两岸民众由此增进了解、加深情谊,展现亲和力与生命力,在两岸政党交流“急冻”情境下,仍展现出巨大活力。走民间道路,契合大陆现阶段“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拉近同胞心灵距离”思路,也切合化解两岸“政治互信不足,民间互信待提升”的需要。

  30多年来,两岸互动虽然渐趋频繁,但互信水准却未升至相应高度。两岸价值观、社会运作模式与政治制度都有一段差距,对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又存有疑虑,加上大陆崛起后,岛内社会反向弥漫的“台湾我最大”氛围。太阳花反服贸就体现出民间社会对两岸合作的认知落差,大陆民间社会对台湾也出现多样情绪。肯尼亚事件在大陆民间引发热议,网络媒体上出现“台湾最美的风景是骗人”等言论,大陆“帝吧出征”台湾,论战中对立情绪也可见一斑。

  两岸血脉相通、文化同根,但历史记忆大不同。两岸因长期隔绝,未能分享相同的经验,两岸资讯交流受到限制,造成相互封闭、讯息扭曲等现象,两岸民众非常不容易全面了解真实的对方,加上政治人物操纵政治对立,民间互信自然十分困难。

  建立民间互信非一日之功,但民间互信对两岸关系发展有深远意义。“柢固则生长,根深则树久”,民间互信若不能建立,上层互动乃至互信建立则更加艰难。当前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重要原因亦在于两岸民间层面社会支援度不够,动力不足。

  突破当前困境,需要自下而上的力量支撑。创造共同生活的经历乃至共同历史记忆才能有助于互信,继而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此次海峡论坛做出典范,侧重青年和基层,突出体验式交流。新增的两岸青年企业家对话环节,提供了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与台湾群联电子董事长潘健成等就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共圆梦想深入交流的平台。有关民生话题,从福建自贸区、“海丝”建设,到社区治理、公益活动,都有深度参与环节,两岸业界共用经验和机遇,对口合作。

  没有交流就没有互信,有了深度交流才能建立起共同的记忆,就可以培养互信。俞正声在海峡论坛中谈及两岸未来发展时表示,两岸愈复杂,民众愈须交流。

  国民党副主席胡志强、花莲县县长傅昆萁等也在发言中表示,两岸民众是两岸关系发展最有力的推动者,应当大力加强两岸民众交流。

  针对两岸资讯扭曲问题,智库和媒体可以扮演更重要角色。作为两岸民众了解彼此的最主要管道,两岸媒体应通过互动交流建立互信,客观、公正地沟通两岸,建立起两岸民间互信的基础。智库交流则可以补位当前政党交流的空缺,沟通彼此真正意图,减少误判,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青年一代建立认同需要更长的时间,两岸之门开得越多,双向进入的机会越多,交流的领域越广,两岸互信就会得到根本的增长。但这一切都有赖两岸官方更多的擘画,调动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当此两岸官方关系中断之际,格外需要两岸政党高层放宽格局,以苍生为念,顺民心而行,把精力、资源更多的投向两岸青年的民间往来,长期奠基两岸和平,是为仁、智也。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