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经济

台湾股市出了什么问题?

2015年04月30日 10:1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股逐渐增温,连续两天突破万点,股价创15年新高,但股民无感,成交量只有1300亿,人称“史上最冷万点”。同时间,陆股上周成交量再度突破天价,来到1.8兆人民币,创全球交易所有史以来单日最高成交纪录,量能创新高的同时,价格同步登高。对此,台湾《中国时报》29日社论说:两岸股市对比,台湾出了什么问题?

  大陆股市热络,是官方一系列金融改革开放的成果,带动全球投资人对陆股荣景的信心所致。改革开放措施包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施沪港通、开放更多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使得资金跨境流动加速,连带刺激大陆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大陆仍旧实施严格的资本帐管制措施,利率及汇率市场化程度也相对滞后,但金融市场预期,管制措施及违背市场法则的作法都将逐步取消,转而接轨国际。预期心理发酵,羊群效应或兽群现象带动资金蜂拥而入,推升一波接一波上涨。于此同时,周遭经济体在资金外溢效应作用下,也频创新高。

  面对国际股市的荣景,台股涨势却显得温吞、量能亦未明显放大,呈现量价背离警讯,意味台股可能存在长期结构性问题。检讨股市上万点股民却无感的原因,可从政策法规、主管机关心态及顶层政策两个层面检讨。就政策法规及主管机关心态而言,台湾主管机关是依行业别分别制订金融法规,重复繁琐让业者难以依循,因而弱化资本市场效率。台湾虽于1987年解除外汇管制,松绑国际资金进出,但外汇管理仍是以偏严心态对待外资,资金移动仍受到限制,无法提供足够的诱因及环境吸引国际知名或跨国企业赴台上市,削弱了资本市场动能。

  主管机关对金融业务与商品,一贯秉持“监督”重于“管理”、“防弊”重于“兴利”心态,对金融业者开发业务及创新商品处处掣肘,业者纷纷出走海外经营相关业务及开发商品。岛内专业投资者也因为金融商品选择过少,倾向到海外金融交易平台如香港及新加坡等较开放市场,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导致岛内资金持续出走,创下金融帐连18季净流出历史纪录。主管机关刻正努力推动金融进口替代方案,希望吸引海外资金来台投资,但未放宽相关法规对业务及商品的限制,注定徒劳无功。

  台湾股市上万点股民却无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诸多税制让本土股民心冷,包括今年初实施的股利扣抵额减半,可能引发散户的弃权卖压,同时参与除权息的股利所得,除了需课征二代健保补充费外,还要并入个人综所税。加上恢复证所税决策过程粗暴草率,让股市大户心寒,纷纷从台股缩手移资海外,多重政策面不确定因素夹击下,股市无利可图,参与投资的人,当然一年不如一年。事实上,台当局顶层制度设计不利股市,散户不堪赔累多以退场或在“套房”煎熬,殷实大户也转战更有利可图的香港、新加坡或上海股市,台股早已逾半由外资持股,说台湾企业为外资打工,一点也不奇怪。

  解决股民无感问题,唯有对症下药,全面松绑金融法规,尤其资本移动管制;也要提供更多、更具吸引力的金融业务及商品,吸引资金回流。空有理想实质内涵却早已被掏空的僵尸化证所税,亦应取消。毕竟对资本市场发展而言,量能是必须的,毕竟股票成交量代表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这才是股市存在的基本目的。量能低迷不振,企业筹资能力也将弱化,长此以往,资本市场将形同一滩死水。

  文章最后说,近日热议的台沪通确实有利台股发展,但台沪通不通事涉两岸政治互信,在2016大选民进党选情看好情势下,台沪通可望不可及,除非两岸解决政治定位问题,或建立扎实的政治互信关系,否则期待台沪通救台股,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