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重阳敬老 高龄社会需要更丰富的意涵

2014年10月02日 11:0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新生报》2日发表社论说,今天是重阳节,也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这个日子了。过去,这是和除夕、清明一样重要的日子,除了祭祖,也是人们彰显敬老精神的日子。随着台湾社会人口老化的趋势,高龄者将成为社会上愈来愈主要的族群,十年后,台湾将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人超过六十五岁以上,而且这个数字将持续攀升。当高龄者不再是少数,这意味着,我们对于“敬老”的意涵,必须要有更丰富的当代意涵。

  社论摘录如下:

  首先,必须认识到,老人不是只有一种,而不同老人的需求也大有不同。随着当代健康照护与生活环境改善,不仅延长了人们的寿命,而许多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事实上仍维持相当不错的生活与社交功能。另一个极端是病痛缠身,甚至已经完全卧床,无法独立生活需人照料的老人,不过这仍是少数,绝大多数老人仍能维持独立生活,不过在某些方面需要适当协助,譬如财务、医疗照护等。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老人的多元样貌,才能提供适当的支持,无论是在个人与家庭层面的协助,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等。

  此外,随着家庭结构变迁,“敬老”不只是家庭与个人的责任而已,更需要政府部门投入。以目前台湾各种高龄社会政策来看,虽然已有初步发展,不过仍然不够完善,而且很显然地赶不上台湾人口老化的速度。韩国人口老化程度和台湾相近,他们在二○○八年已开办“长期照护保险”,而台湾研议多年,目前仍然难产中,开办日期一拖再拖。更不用说日本了,作为全球高龄排行榜的前段班,日本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责的高龄社会对策部门,不仅在西元两千年开办长期照护保险,更把政策延伸到更广泛层面,强化整个社会对于高龄者需求的回应。这是当代重阳敬老的第二个面向,政府应该作为老人及其家庭的支持,扮演更主动积极的角色。

  最后,“敬老”不仅是消极地对待社会中需要扶持的人,或者无奈地让衰老的高龄者倒下之后给予照护,而应该有更多预防性思维放入家庭以及政策规划的观念当中。以规划中的长期照顾体系为例,目前仍是相当消极被动的版本,这张政府为台湾老人准备的保单,要到老人倒下来,才有得保。

  老年学中有一个“疾病压缩”的关键概念,主要指出“预防失能”的重要性,换句话说,整个社会对待老年人需要换一个思维的脑袋,让老人尽可能地避免失去他原本的身体与社会功能,维持独立而健全的生活,而不是事事需要人来代劳。举例来说,维持老人功能,不仅需要适当医疗照护,更需要对高龄者更友善的环境,让老人能够“走出来”,参与志工服务、投身邻里贡献毕生经验所长。或者,城市应该有更适合老人行走的道路、便捷的大众运输,以及更鼓励与支持老人运动的环境与场所。

  重阳时节提醒了我们,当代高龄社会需要有更丰富的“敬老”意涵。我们不仅需要改变对待老人的思维,用更积极与正面的角度来迎接银发世代,从个人与家庭的角度提供老人更适切的支持,政府也应该更为加紧脚步,作为全民迎向高龄社会的后盾,并且从照护、住宅、交通、成人教育、运动与休闲等,更为具体落实“高龄友善”的精神。

[责任编辑:赵静]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