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台湾的12年教改成效如何?

2014年05月21日 08: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12年公共教育首次会考落幕,很多细节还无法定案,加上会考成绩及超额比序信息公布方式不同步,引发争议,这项堪称台湾教育史上最大工程的教改,一路走来却像一场儿戏。

  台湾《联合报》21日发表评论说,12年公共教育的两大主轴“免费”及“免试”其实都已脱离初衷。免学费因为财政困难,缺乏精算又编不出预算,以致政策一再转弯。“免试”更是荒腔走板,为了减轻学生的读书压力,废除了基测,但又为了要有评定标准而设立了会考,其实只是换汤不换药,因为会考成绩只有三等级、四标示的七级区分,为了解决同分学生超额的问题,除了加入复杂的“超额比序”,连作文都成了决定分发的关键,再加上明星学校个别举办的“特色招生”,12年公共教育绕了一大圈,结果还是免不了要考试,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有增无减。

  谈到“超额比序”的游戏规则,更令学生及家长恐慌。现在要想进入心目中的理想学校,除了成绩要好之外,还要具备各种条件,最好有特殊才能,以便参加比赛或表演;个性最好活泼开朗,才能够担任干部;读书之余更要去公益服务,才能在“比序”条件中胜出。最可怕的是还要有足够的运气,填对志愿序,才不致产生高分低就的遗憾。

  12年公共教育是马英九的政见,但推行至今,只看到仓促、紊乱、争议、质疑。教育当局“莽”、教师“茫”、家长“盲”、学生“忙”。教改的目的不是应该要改善教育的内容及质量,提升民众的整体素质及竞争力吗?不是应该要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适性发展吗?但现在为了要达成所谓公平正义,以向下拉平的方式来消灭明星高中,结果造成前段学生竞争更为激烈,后段学生挫折感更胜以往,不论学生或家长都人心惶惶,无所适从。有资源的孩子尚可藉助补习班协助,或转往私校就读,但贫穷家庭的子弟,在这方面就只能沦为垫底。这样的教育助长了阶级的划分,让弱势族群翻身更为困难,有何公平正义可言?同时砍高就低,以“均质”取代“菁英”,与世界发展中学菁英教育的潮流背道而驰,对台湾优质人才的培育将是一大损伤。

  文章最后说,12年公共教育在规划未臻完善之际就强行上路,边走边修,已成了一头四不像的教改怪兽。今年的白老鼠已成了牺牲品,但我们不能让这头怪兽继续吞噬台湾的未来。希望台湾教育当局能认清现实,承认错误,及早煞车,重新研议完善的教育政策,落实教育本质及目标,不要陷入“为改而改”的迷思。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李杰]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