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大陆观察

网约车新规不能与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

2016年10月09日 09:22:33  来源:未来网
字号:    

  8日,北京、上海、深圳三大城市齐发网约车细则。三座中国一线城市的细则,无疑成了其他地区的风向标。京沪对网约车车主户籍和车籍作了排他性规定,即两地都要求网约车车主必须是当地户籍,车辆也必须是当地车牌车辆。深圳则规定只要持有合法有效的深圳经济特区居住证,即可从事网约车业务。(10月9日新华网)

  京沪深新规,明显传递出“网约车管理趋严”的信号。网约车作为“互联网+交通”产生的新事物,曾经历一段野蛮生长时期。各网约车平台获得风投,拼命补贴,市民打车价格急剧下降,都市开网约车的私家车更是收获红利。

  但是平台脱缰的竞争终非长久之策,无论是从打车安全,还是偏离市场的过度低价导致的供给过剩等方面考虑,政府用有形之手予以规范,都是应有之义。且政府规范而不是取缔网约车,本身也是对后者的身份认同。

  然而,京沪深新规,具体执行中能释放出多少善意有待观察。在主张开放平等的社会大环境下,“京人京车”“沪籍沪车”等字眼着实刺耳。网约车刚出现时正是其特有的“低门槛好参与”,才释放出“互联网+交通”的优越性,客观上解决了市民抱怨已久的打车难、打车贵问题,而这不是管理部门主动能解决的,互联网和市场在其中居功至伟。“京人京车”“沪籍沪车”等排他性条款,与互联网平等开放之义背道而驰,网约车基于人口基数大释放的红利很容易被抽离。

  新规名曰“倒逼行业升级”,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是以简单粗暴的抬高门槛为代价。“京人京车”“沪籍沪车”顾名思义,网约车有钱赚,外地人就别搀和了。而之前网约车风口期“倒逼行业升级”让出租车行业痛定思痛的,很多恰恰是这些“达不到门槛”的外地人。宏观政策也要看微观民生,网约车红利本可以让外地人在京沪有立足之地,新规很可能意味着他们中的不少人被城市壁垒冷漠驱逐,背后是家庭经济陷落。

  网约车本来的优势是“轻资产”,谁的模式好,谁就有生存空间,如今壁垒重重,只会让创业公司面临困境,背后是失业和行业衰退。

  市场对资源配置要发挥主导性作用已是共识。网约车提升城市出行体验,就是最大程度发挥了市场作用。政府可以介入,但不该动摇市场的主导性作用,而且政府介入,只应是法律层面的兜底。而此次京沪新规,分明裹挟了人为控制城市人口、低配车是安全隐患等“官意”。即便是对网约车最为人称道的顺风车,也作出“每天限接2单的限制、必须单独开发APP,与网约车和出租车叫车APP分割”等限制。

  或许对政府而言,管理成本下降了,开出租车的人素质高了,但是网约车不等同于出租车。用规范出租车的方式来规范网约车,效果不见得会好,与此同时,市民出行就一定会更便捷吗?行业发展会更开放吗?创业企业会更自由吗?管理管理,在管的基础之上,还要有治理才是啊。

  京沪深新规,势必会导致网约车供给下降,专人开网约车会成为趋势,网约车平台会被压缩至出租车公司的境地,“互联网+交通”少了想像空间。行业变化老百姓管不上,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出行打车还能否便捷,还要受出租车司机拒载闲气吗?新规灵不灵,管与理并重才是王道,最终的得分,还得由老百姓用脚投票。

  (未来网评论员 舒杨)

[责任编辑:王怡然]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Powered by Tengine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