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时事  >   热点聚焦  >   2018  >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活动  >   优秀征文

柳暗花明 两岸终将迎来统一的晴天

2019年01月28日 09:46:29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小时候,爸妈虽忙于工作,但却从未疏忽子女教育,总给我这垂髫幼苗溉养大量书籍,遂令我读了好多古今名人故事,比如英勇牺牲的鲁国少年汪锜、浴血抗日的清朝将领左宝贵、尽忠报国的南宋忠臣岳飞等等。在一篇篇的忠孝节义里,我不仅无师自通地摸索出历朝顺序,更对竟能孕育众多英烈的我国,油然生出满满的悲伤与敬爱。悲的、伤的,是祖先披沥过斑斑血泪,太叫人鼻酸;敬的、爱的,则是尽管饱受凛凛风霜,我们的家国却还是巍然傲立在这世上,这实在没法叫年幼的我不惊喜不感动。

  稍长后,我开始理解两岸分治的状态,但对于细节我却很陌生。台湾这头的人在马路上走呀跑呀,房子在城市里建啊拆啊,大陆那头的人又是怎么样生活,吃什么用什么,跟这头都一样吗?爸妈不知道我的疑问,学校也不会教导孩子们认识,我只能自己翻书爬梳。结果所得的信息,差点令我闹了大笑话。

  有一次,我随着妈妈拜访舅舅,刚巧舅妈的父亲也在场,他是个江苏人,在经历1949年的大风暴后,辗转栖于海岛,暮年又回归家乡安身,因此可以碰上刚好赴台的他,实在是个机缘。我好奇地问这位江苏爷爷:“大陆那边在用粮票吗?出门要路条吗?”江苏爷爷只是和蔼地笑笑,没嘲笑我这无厘头小学生的荒唐问题,亲切地回答:“没有、没有,早没了!”霎时间颇震动我三观:原来我自以为了解的大陆“现状”,根本就是海市蜃楼,早已在繁荣发展的阳光下被折射进历史内,不复存在。

  上了中学后,日渐扭曲的政治认同不仅在台湾政坛上发酵,更渗透进单纯的校园。当我翻开《认识台湾·社会篇》课本时,望着里头叙述台湾有“四大族群”的段落时,着实愣了半晌:什么是族群?为什么会这样分?平时我们从没问过也不会计较你是闽南人、他是原住民啊?我们不都是同胞吗?殊不知,“族群”这一词似乎脱离了纸张的禁锢,如瘟疫般不停在台湾的电视、报纸、政客们的口水中出现。本省人、外省人等各种区分你我的词汇,简直异化成不怀好意的标签,让我感到很不安:彷佛一个粉彩瓷瓶,正在缓缓出现罅隙,瓶身上的彩绘因此不再完整。

  在某天准备打扫教室的空档,我与同桌闲聊时提到我们都是“中国人”,他却半挖苦、半戏谑地说“你是共匪”。剎那间,瓷瓶粉碎。我惊诧地反问:“我们难道就不是中国人?”同桌没搭理我,只是搬起桌椅往外走。我没跟上,脑子里转着各种混乱思绪,因而迟滞了脚步:为什么他要这样说?为什么他不认同我们都是中国人?台湾人怎么会不是中国人?过了好几年,我才理解这些混乱的根由,既源自国际强权的暗中鼓动,更源自台湾内部的恶劣争斗,使得我们都是中国人,却被“台独”势力硬生生地割裂,变成只有大陆那头“都是”中国人。

  尽管随着我年龄的成长,这些紊乱也在不停增长,但我已不再困惑,只有忧心与慨叹。对两岸纠葛的复杂脉络,我也在更多的信息中理解得越来越清晰,也得知更多历史动荡内的悲欢离合。比如原来我云林家乡的一所中学,前身是来自江苏镇江,里头还曾有个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老师。他浓重的乡音,在当年令包括我母亲在内的学生们,个个恍如鸭子听雷。原来爸爸的一名童年玩伴是海南人,他父亲还曾吐出一串陌生方言,得意地向一群台湾小娃们表示你们肯定听不懂。原来村里还有邻居会扭开短波广播,聆听大陆播音员的报道。在那两岸对峙的年代,尽管制度不同,但却没今日“台独”人士渲染的肃杀氛围,我说说日据时代的故事、你听听大陆家乡的消息,彼此和乐融融,毕竟都住在同一块中国大地上,彼此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分别呢?

  所以两岸虽然分治迄今七十载,但在对抗的昔日里尚且割不断相连的血脉,又何况是已开放三通、双方往来更频密的今日?无论多少穿林风雨,终究会柳暗花明,迎来两岸的统一,为向往复兴的中国人带来和煦的晴天。(作者:塗柏铿)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