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青连泰瑞:无情怀 不文创

2019-10-09 08:51:00
来源:海峡新干线
字号

  感慨

  1993年我第一次到上海,那时候浦东还是平的。

  连泰瑞站在外滩边上非常感慨,他的身后正是高楼林立的浦东新区。

  彼时,连泰瑞还是一名学生,寒暑假期就到上海和父亲团聚。2009年起,他开始接手父亲的企业。这些年来,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连泰瑞成为上海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他说,“我感到幸运,见证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记忆

  连泰瑞的父亲连约翰和母亲连安妮,1970年代在台湾从夜市摆摊卖服装起家,赚得第一桶金后迅速办起了服装厂,产品一时间远销海外。白手起家的夫妻俩,成为台湾那个钱淹脚目的年代成功者中的一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陆沿海城市开放,父亲连约翰和朋友搭伙来旅游,没想到三个星期后打回家的第一通电话,开口就是要200万美金,他们要在上海创办一家服装厂。于是,就有了父亲和朋友名字合成的“麦可将”品牌。

  伴随上海经济转型,2009年连约翰将工厂迁往江西,原厂房改成了用于出租的办公楼,交给连泰瑞打理。

  转型

  可是,设施破旧的老厂房根本租不出好价格,而四周新的写字楼又一座座建起来。连泰瑞看着自己贴着马赛克的老楼就头疼。

  连泰瑞从小喜欢艺术,只是在上大学时,为了传承家业,被父亲勒令改选了纺织管理专业。

  父亲早年间给他关上的门,这时忽然露出了一条缝隙。他想起了台湾的华山文创园。

  我的旧厂房拿来做文创园,原来所有的缺点就都成了优点。

  连泰瑞兴奋得一个晚上睡不着觉,因为自己的兴趣和责任终于找到了契合点。

  承诺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连泰瑞向父亲提交了一份几十页的计划书,归纳了两个重点:

  1、需要2000万元人民币。

  2、七年内莫问盈亏。

  父亲端详这份计划书时,陪立一侧的连泰瑞很是忐忑。他非常明白,靠一件件服装攒下家业的父亲,对商道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没有信心能够打动父亲。

  可是很意外,父亲只考虑了几分钟,就——同意了!

  打动父亲的是连泰瑞对大陆经济转型趋势和上海文创业发展前景的研判。

  有了这些,那两个“重点”就不是重点。

  行动

  之后的三年时间,连泰瑞频繁往返两岸,向台湾成熟的文创园区取经。在结合老厂区的实际情况后,他最终定下了自己的目标——做一个独一无二、全体验型的文创园区。

  连泰瑞对入驻的文创业者提出了三个要求:

  1、必须有体验。

  2、必须有独特的空间氛围。

  3、必须配合园区的营业时间。

  对于符合条件的文创业者,如果对方愿意来,连泰瑞就给出优惠的待遇: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半价,第三年按三年前的行情价收租。

  要知道,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

  对于那些不愿意来的,只要是连泰瑞认可的,三顾茅庐也要去说服对方。比如台湾的纸箱王,他就追了三年,最终感动了纸箱王创始人黄芳亮先生。

  兴业

  几年来,麦可将文创园区陆续引进纸艺、铁艺、陶瓷、玻璃、木工和文教等不同文创业态,共40家两岸文创企业入驻。

  因为连泰瑞坚持园区文创业态不能重复,几年来这里的文创业者们形成了非常良性的合作关系。来自海峡两岸、使用不同材质的艺术家们,相互学习,互相合作,创造出一件又一件的文创佳品。

  我们将最坚硬的钢筋,做成柔美的装置艺术,把最柔软的纸,做成了可以载人的火车,突破想象力的极限,这就是文创的魅力。

  每一件新作品的诞生,都让连泰瑞感受到幸福,这个园区实现了他儿时对艺术的梦想。

  连结

  园区里“木忘初心”创始人黄上智先生,是在两岸都比较知名的木艺匠人。他创作的木艺作品“两岸一梦”,将两块木板用中国最传统的工艺“榫卯结构”无缝地拼接在一起,寓意两岸就像一艘心连心的船,向着同一个方向驶去。

  文创,来源于文化、历史和艺术。

  这是连泰瑞对文创的定义。

  共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是两岸的根,连泰瑞通过这个文创园,在两岸间搭起的了一座文创的桥梁。

  也因此,他在自己的园区里为台湾青年设立了众多的实习岗位;他还联合上海的台商们,为那些有志于在大陆发展的台湾青年提供机会,今年年初在和台中市长卢秀燕的一次会谈中,就承诺他们将一起为台湾青年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

  连泰瑞说,他希望这些台湾年轻人睁开眼睛、张开耳朵、打开心扉,去看看真实的大陆,去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