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英文要完成“文化台独”的最后一里路了吗

2017年09月17日 08:30: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前几天,台湾“国教院”公布“12年社会领域课纲草案”,高中历史课纲将不再分“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课程分为“台湾、东亚、世界”三个分域,中国史作为一个独立叙述的课程将在台湾高中历史教育中彻底消失。课纲自7月3日至11月10日举行网络论坛听取各方意见,9月3日起在各县市办公听会,预计明年初交“教育部门课程审议会”审议,2019学年上路。至此,在历经李登辉、陈水扁20年来的“台独”化改造,以“台独”历史课纲为标志,台湾的“文化台独”终于在蔡英文手上完成。

  近年来,台湾岛内以“去中国化”为标志的“文化台独”动作频频,但对两岸关系危害最大、在“去中国化”中发挥根本作用的,还是岛内历史课纲的“台独”化改造。“台独”课纲消弥了岛内的中国人认同,培养了所谓“天然独”,从根本上扩大了两岸青年及未来数代人对两岸关系的认知鸿沟,用心极其险恶。

  课纲草案标志着蔡英文完成“文化台独”最后一里路。台湾历史课纲的改造始于李登辉时代。上世纪90年代,李登辉利用不断抬头的所谓台湾“本土价值”,要求中小学教科书依照当局制定的课纲编写教材。在李的授意下,1997年开始,台湾历史教育增加《认识台湾》课程。1999年,李推“88课纲”,台湾史在中国史范畴内首次以单独单元出现,“台独”课程初显。到陈水扁时期,采用“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三分法,将“中华民国”历史一分为二,1945年前归中国史,1945年后归“台湾史”,改“我国”为“中国”,暗示“中华民国是台湾”的“两国论”史观。如果说李、扁时期的课纲改造,还有点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那么,蔡英文当局这次课纲改造就是集李、扁时代“文化台独”的大成,彻底割掉了两岸的历史连接,走完了“文化台独”的最后一里路。

  新的历史课纲为“政治台独”“法理台独”奠定了基础。蔡英文上台一年多来,岛内发生了一系列的“去孔”“去孙”“去蒋”“去郑(成功)”行为,不再遥祭轩辕黄帝,在岛内讲到“中华民国”时用“这个国家”代替。大多数人都以为这只是“文化台独”的小动作,其实这里都有深刻的政治意涵。用课纲草案体现的“台独”史观看,台湾认同台湾人、东亚人,台湾人与中国人无关,荷兰、明郑、清朝、日本、1945年从大陆来的“中华民国”都是外来政权。以这样的史观为指导,台湾“去孔、去孙、去蒋、去郑”不是很正常吗?哪里还用祭拜“国父”、轩辕黄帝?延平王祠、“国父纪念馆”等等这些都是历史陈迹而已,最后脱掉“中华民国”这个外来政权的外衣,以“台湾”立名不是顺理成章吗?

  课纲草案为台湾“脱中入日”埋下伏笔。课纲草案不提《开罗宣言》、《波次坦公告》、《旧金山和约》等决定台湾归属地位的国际法依据,依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大佬一路操作的“台湾地位末定论”“台湾不是‘光复’是‘终战’”“日本祖国论”等手法看,在割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连接后,必定加强日本建设台湾影响台湾的论述,引导台湾青年追随他们以日本为祖国,以日本文化为精神依托。台湾社会“亲日”,“依日抗陆”,甚至回归“日本祖国”等变态文化将兴起,大陆倡导追求的“两岸一家亲”“心灵契合”将彻底失去血缘文化依托。

  “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台湾历史上有两次“去中国化”的“去中国史,灭中国文化”的运动。第一次就是日本殖民后期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皇民化以强力推行日本文化消灭中华文化,学校只教日语,奖励以日语为常用语的家庭,个人去中文名改日本名,废中国寺庙祖宗牌位,信日本“天照大神”拜日本神社。皇民化教育培养了皇民化的一代,他们以当“日本人”为荣,李登辉就是皇民化的典型标本。第二次就是李登辉当权以来以“台独”为目标的一系列“去中国化”运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去中国化”最不遗余力的,乃是当年的皇民一代及其他们的后代。可以想象,历史文化断裂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久远,后患是多么的无穷。

  我们必须认识到岛内以“去中国史”为标志的“文化台独”的严重危害,决不允许其发展下去。如果说李扁时期“去中国史”还挡着一块遮羞布,一汤匙一汤匙往外洒中国史,现在的台湾当局正把中国史整碗泼掉,已经到了不能坐视的关头了。大陆相关部门必须统筹拿出应对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制。如,“台独”妄称台湾是“国”,就必须在国际上限制压缩其以“国”形式存在的空间。“台独”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说成是东亚体系,我们的历史学者必须在国际上加大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宣传,要声援岛内正派学者对台湾与大陆历史连接的论述。要打破两岸相邻地理习惯认知,强化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形成“台独”必须迷途知返的强大压力。

  总之,在大陆各项建设都取得巨大进步,综合国力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有能力应对任何“台独”分裂行径。(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