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系列谈之六:《告台湾同胞书》倡导的两岸交流逐步形成全方位大格局

2019-01-14 10:45: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编者按:

  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和平统一方针实施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深刻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启迪今天,昭示明天。”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和平统一祖国大政方针,明确提出停止炮击、开启交往的具体主张,海内外舆论遍感“石破天惊”。这一大政方针,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为新时期对台工作做出的历史性大决策;这些具体主张,深谋远虑、高屋建瓴,在两岸关系4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一一得到应验并升华。历史性大决策,带来两岸关系历史性大变化,揭示并推动形成祖国和平统一历史性大趋势。为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这一光辉历史文献发表40周年,本网特从今日起,陆续发表一组系列专谈文章。

  《告台湾同胞书》倡导的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 逐步形成全方位大格局

  《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两岸“探亲访友、旅游参观、进行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40年来,两岸人员往来和各项交流,从无到有,从间接、零星、单向到直接、批量、双向,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交往的大格局。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1988年至2018年,两岸人员往来总计1.34亿人次,其中台湾同胞到大陆共1.04亿人次,大陆居民到台湾共3000万人次;大陆20多个省市设立60多个各种两岸交流基地,47个城市开放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

  二是内容不断丰富。台湾同胞到大陆,从最初的探亲、旅游,发展到投资、经商、考察、访问、交流、就学、就医、就业、创业、居留、生活等。大陆居民赴台,从最初的探亲,发展到交流、讲学、商务、研修、培训、商务、就学、就医、旅游、投资等。两岸交流,从个别记者、艺者、学者,逐渐扩展到文艺学术、体育、经济、教育、科技、卫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和民族、宗教、青年、工会、妇女、社区社团、政党等界别。两岸人员往来,从一般性探亲、访友、交流,发展到形式多样的合作。

  三是层次不断提高。台湾同胞到大陆,从少数几类人士(商人、记者、学生)到各界、各阶层人士。大陆居民到台湾,从一般人士到各领域专家、学者、名人,许多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还率团赴台交流。2008年5月后,两岸党政高层、基层交往增加,进一步推高两岸交流层次。

  四是政策不断跟进。随着两岸交往的深入,大陆方面陆续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入出境、居留、就医等提供方便,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就学、就业、创业拓宽途径、简化手续、做好服务,为台湾同胞参与大陆社会事务创造条件,推动两岸婚姻健康发展、维护大陆配偶合法权益。台湾方面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也采行放宽公务人员来大陆交流的限制,开放大陆高阶政务人员赴台参访、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大陆学生赴台高校接受学历教育等措施。大陆方面2015年9月开始对台湾居民往来大陆免签证手续并实行卡式台胞证,2018年8月发放台湾居民大陆居住证。

  五是交流不断深入。例如两岸最早的新闻交流,1987年9月、1991年8月,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得和徐璐、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和中新社记者郭伟峰分别实现到大陆、到台湾的首次采访;1994年、2000年,大陆、台湾分别开放台湾媒体记者来大陆驻点采访、开放大陆部分媒体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自2000年起,大陆方面每年组织一次两岸记者在大陆的联合采访活动,遍及大陆各地。再如两岸基层的民众交流,越来越多的大陆交流团组深入到台湾城市社区、工厂学校、乡镇村舍祠堂、田间地头,与台湾的市民、工人、农民、教师、学生等普通民众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多的台湾乡镇市民代表、村里长、农渔民、中小企业负责人、中小学教师、宫庙信众等基层民众来大陆交流、参访。2009年以来,两岸数十家机构和团体共同在福建每年举办“海峡论坛”,台湾各县市各界代表每年约有万人参加。

  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岸同胞要交流互鉴、对话包容,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认同”。这将激励两岸同胞在两岸人员往来与各项交流已形成全方位大格局的今天,进一步深化各领域交流,进一步交心、知心,更加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增进共识。(作者:华安)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