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近中秋,再赏《中秋帖》

2019年09月11日 14:17:00来源:汾东草堂

  《中秋帖》是乾隆爷的大爱,他为《中秋帖》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盖了一座房子,美其名曰“三希堂”。他不仅题签,还要批示:神韵独超,天姿特秀。

  中秋到来,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无法举头望明月,不妨低头翻开这本《中秋帖》,或读或临,对书法人来说,书斋赏帖也是便捷而风雅的美事?

  《中秋帖》 在相当长时间内曾被人们视作王献之的真迹。现在学界已经公认,《中秋帖》 并非王献之真迹, 而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节临王献之《十二月帖》 的书迹。《中秋帖》行笔痛快, 线条丰润圆熟, 笔势奇逸奔放, 连绵飞舞。

  “一笔书”之祖

  《中秋帖》可以说是宋人米芾对王献之作品创造性临摹的杰作。目前传世的二王真迹的唐人草本,尤其是宫廷书手摹本均是写实性临写,即临摹从形和质,貌和" 神两方面均极力追踪古人足迹,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作为极富个性的米芾去仿古、 去模拟王献之的作品,必然比更富有创造性。人们称此帖为“一笔书”之祖。

  书法刻度尺

  

  强亚克力材质,韧性强,不断尺

  使用简单,创作更简洁

  作为 “一笔书”来说,它所体现的“表现主义”的审美特质,是书法美的魅力所在。

  不管在任何时候,当你翻阅《中秋帖》时,你都不能不为它的势和精神所动,要忍不住用心灵的触觉,去追踪书法家创造的脚迹,去体会书家痛快淋漓的创作心态, 并为它所创造的字形美、章法美、神态美所慑服。

  可以杜撰一种美学术语来比喻的 话,王羲之是现实主义者,王献之是浪漫主义者;王羲之为“圣”,王献之则为“仙”。

  在这点上,米芾对王献之的追寻,实现了最大的艺术真实。此正所谓“真作假时假亦真”矣。

  晋人书法天然去雕饰

  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 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再观《中秋帖》,虽廖廖三行字,但在用笔、结体、墨色 方面均富于变化。此帖墨迹线条富于弹性,于粗细环转中展现干净利落。

  字与字间搭配 得宜,相顾生辉。行笔看似迅疾,却刚健圆润,妍媚多姿,点画疏朗,顾盼有情,结体 筋骨开张,清劲端和,用墨随和而带有一种苍浑华滋的自然变化,其环转起落分明,通 篇显得笔力矫健,气势磅礴,给欣赏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该贴前六字一笔 贯通而下, 其后连多断少,形势宏逸。逐字细看,“中秋”两字相连,尔后稍作停顿,又一气将“不 复不得”四字横扫而出,线条回环起伏,长而不乱,翻转勾连,疏密有致。

  在“不复不得” 之后,又以行楷书一“相”字,端庄饱满,一本正经。

  与此帖中其他21字相比, “相” 字给人突儿蹊跷之感,引人思索。过了“相”字,笔锋再次急起直追,震荡绵回直至终了。正是“大鹏转风,长鲸喷浪悬崖坠石,惊电遗光”。

  但这种放纵豪情中,又蕴藏着清雅洁 净的气息,再现晋人书法那种天然去雕饰、秀媚洒脱的时代风貌。

  米芾创造性临摹的杰作

  米芾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巨匠,书法理论倾向崇古,他以晋为归,追求气古韵高, 主张“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他把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揉入到书法作品 之中,将个性挥洒得淋润尽致,有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在宋代书法尚意的大背原下, 他追求“平淡”“天真”的书法意趣,通过笔墨表达感情,体现着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精 神寄托。其影响以至今日,备受世人的景仰与关注。

  王献之《十二月帖》

  今天,感受米芾书法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内涵,品读其经典之美,能够帮 助我们进一步提高艺术素养、技艺水平和表现能力。

  米芾书法追求率意自然,崇尚 魏晋平淡书风,对他的书风而言,影响至深的则是王献之。

  他的临作《中秋帖》,为我 们再现了王献之书法的动人风采,《中秋帖》可以说是米芾对王献之《十二月帖》创造性临摹的杰作。

  米芾节临的这件作品,保留了王献之笔势连绵、火著划灰的风格特征,个 别地方凸显米带的书写个性。透过《中秋帖》,我们可以感受到米芾与王献之书法的血 脉贯通。

  《中秋帖》墨迹不行笔迹清晰,墨色变化丰富,极具鉴赏学习价值。从中既可以上窥王献之书法堂奥又可探米芾书风,亦可在与王献之(十二月帖》对比中细究米芾学王献之的得失,进而探索晋人和宋人书法艺术风格之联系。

[责任编辑:全志强]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