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讲好红色故事 弘扬“红船精神”——党的诞生地争当新时代基层党建排头兵

2017-12-04 10:45:0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开栏的话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宣示,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各地各部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明确要求。为了更好推动和引导各地区各部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专栏和专版报道,聚焦各地区各部门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展示十九大精神进企业、农村、机关、校园、社区、军营、网站的生动实践,刊播一批有深度、有分量、带泥土、沾露珠、冒热气的报道和新媒体产品。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举行,由此开启了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上海,感受这里朝气勃发的新气象,奋楫争先的新作为。

  上海兴业路76号——青砖嵌红砖的外墙,中共一大会址大门铜环熠熠生辉。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这里,铭记建党历史,汲取精神动力。

  与一大会址相隔不过百米,位于黄浦区湖滨路企业天地19楼的楼宇党群服务站,来自周边各企业的党员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讨论如何将企业发展和社区建设更紧密结合,增强楼宇党建凝聚力。繁华的都市景观、诚恳的青春面庞,和庄重肃穆的石库门形成充满张力的映衬。

  此刻,林卫慈是其中专注聆听的一员。担任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董事长的他,有一份令他更珍视的职责——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新经济(联合)党委书记。他说,工作生活在党的诞生地,在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更加感到责任在肩。“这里高楼林立,企业集中,但一家企业只有1至2名党员是楼宇企业普遍存在的现实,迫切需要通过一个联合党组织把零散的党员凝聚在一起。将支部建在楼宇,在非公企业建立基层党组织,就等于为党员找到了‘娘家’。如今,淮海中路街道新经济党委已从15年前的20名党员发展到587名党员、19个党支部。”

  夯实基层党建,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淮海中路街道新经济党委的发展变化,折射出上海近年来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探索具有超大城市特点基层党建工作新路的努力。林卫慈介绍,眼下,他所在的新经济党委带领党员围绕“新时代、新经济、新活力”的主题,开展“健心、健智、健体”活动,大家都以“党的诞生地的党员为荣”,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党建项目吸引了一大批楼宇和社区里的中青年“粉丝”。

  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在基层。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上海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夯实基层基础,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努力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上海深知,城市基层党建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方能切实做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跨国公司高度集聚、“四新”经济快速发展——近2000栋商务楼宇、200多个产业园区、400多座商圈市场,近2000家互联网企业,这是上海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领域,它们在丰富拓展城市内涵外延的同时,也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上海给出破解之道——将“支部建在楼上”,做到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党的建设就推进到哪里。静安区,上海中心城区之一,商务楼宇林立,商贸服务业发达。从2002年静安区中华企业大厦成立上海第一个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开始,十多年来,“支部建在楼上”的做法早已深入人心。曾经照亮一栋楼的党建“明灯”,点亮了更多的楼宇、商务区、园区,甚至沿街店铺。

  同时,以区域化党建工作机制为平台,街道居民区、驻区单位与“两新”组织凝聚互联,大大小小的组织网络日渐致密。“星罗棋布,星星之火”,可以说是上海基层党建的真实写照。“身边的党建”层层蓄能,滋养城区的每一处角落。

  近年来,随着上海承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一大批市场主体在此活跃。自贸区依托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加工制造、科研服务、金融等行业建立枢纽型行业党总支,帮助解决行业内呼吁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70多个政府部门和2000多家国企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以大带小、以老带新,使新成立的党组织有了依靠和资源。

  在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中外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室主任陈祥勤看来,非公企业基层党建就像是党植根于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或“毛细血管”,对于稳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大意义。而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双推进”,更可形成党建与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寓引领于服务,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 

  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是上海的责任和使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历史赐予上海的宝贵财富,也是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上海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激励党员干部用富有时代感的方式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争当基层党建排头兵。

  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是中共二大召开地,第一部党章就诞生于此。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充分挖掘这一核心资源优势,开设国内首个以党章历程为主题的独立展厅。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以来,这里迎来新一轮参观学习高峰。

  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公园内的中共四大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又一生动课堂。1925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提出加强党的组织、执行使党群众化的组织路线,影响至深至远。

  在上海,平凡而喧嚣的街头巷尾遍布红色记忆,革命遗址遗迹就有650余处,成为这座城市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过去一年间,上海着力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让“红色DNA”更加触动人心、触手可及。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日益深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注入活力。

  在杨浦区长阳创谷,老厂房变身创业园区,园区里的党建服务站也将工业遗存色彩和高科技含量完美结合。物联网技术在此被深度挖掘,一个不起眼的小器件都可能是一个智能硬件。新党员在这个智能空间入党宣誓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当党员举起右手,党旗就会自动徐徐展开,大屏幕会在一瞬间变成摄像镜头,自动记录下宣誓过程。

  在创业园区做党建服务,难在发动年轻人。“早上我总比你早上班一小时,嘘寒问暖请叫我暖男”“中午我总比你少休息一小时,琴棋书画等你来点赞”“晚上我总比你晚下班一小时,各种精彩等你来看看”是长阳创谷党建服务站的理念。面对年轻一代的创新创业者,党建服务站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寓引领于服务中,通过年轻人喜爱的线上线下活动,将党建工作融入创新创业生态圈。

  “党建是一种桥梁和纽带,围绕百姓需求,发挥它的统筹和协调功能,把区域资源组织起来,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认为,这才是基层党建的最终落脚点。”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委书记潘秀红说。在浦东新区惠南镇,党建工作与“家门口”服务体系的深入推进相结合,通过党建联席会这一平台,把镇域内各类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形成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打造惠民医盟、惠民学盟、惠民商盟、惠民艺盟等特色项目,在做细做实服务中凝聚和引领群众。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