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将青春与智慧献给祖国——记南京大学教授王欣然

2017年08月30日 13:14:05  来源:光明网
字号:    

  近日,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作为全国青年的最高荣誉,共27人获此殊荣。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欣然作为江苏唯一一位入选者跻身其中。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最年轻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欣然所获荣誉不胜枚举,他坦言:“为祖国做事,我觉得踏实,为母校做事,我感到光荣。”

  学成归国 毅然决然回母校 

  保送南大,留学斯坦福,归国回母校,王欣然的经历,让人羡慕,更让人钦佩。

  在斯坦福深造的6年,王欣然不仅收获了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国外先进的科研和管理方法。在大洋彼岸,看着祖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和科研人才的紧缺,王欣然回国奋斗的想法也愈发强烈。2011年,已在美国整整7年的王欣然做出了人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回国!回南大!

  不少人感到诧异,因为在国外,王欣然有着光明的前途。而在王欣然看来,长期在国外,没有归属感,尽管国外的物质生活优越,但作为年轻人不能只看重生活上的安逸。“在祖国,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祖国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国。”那年,王欣然顺利入选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

  对于选择回母校工作,在王欣然看来,更是无须什么理由。“在科研道路上,母校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的起点在母校,我的落脚点也在母校。”王欣然动情地说道。正是这样一份爱国情、爱校情,让王欣然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回到祖国,回到母校。

  上下求索 致力原创性研究 

  石墨烯是一种理想的电子材料,具有极高的信息处理速度和优越的机械、化学性能,应用前景广泛。但它不是半导体,不具备逻辑运算功能,无法制成芯片。这在当时是一个国际难题。

  在美国斯坦福读博时,王欣然经过反复的探索和实验,大胆提出用化学方法合成10纳米以下的石墨烯纳米带半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制造出互补型、高开关比石墨烯纳米带场效应晶体管,首次证明了石墨烯可以制成半导体并应用于下一代集成电路。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掀起了石墨烯纳米带研究的热潮。

  回到母校后,王欣然带领研究组围绕电子科学的国际前沿领域“二维材料的信息器件”展开了研究。

  “当时国外的学者基本是从无机材料着手进行研究,我想能不能另辟蹊径,从有机材料方向去构筑二维材料信息器件。”然而实验无数次的失败,学生们都泄了气,“越是原创性的实验失败的概率就越大”,王欣然鼓励着学生们。终于,一位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地发现有机材料居然长出了高质量的薄膜,这让团队的干劲越来越大。

  此后,王欣然带领团队在新开辟的方向上着力攻关,最终研制出高质量、层数可控的1-3层并五苯外延薄膜,用这种薄膜制备的场效应晶体管性能可与有机单晶场效应晶体管相媲美。在实验过程中,团队还开发出范德华外延技术,有望应用于更为复杂的有机半导体结构和器件,进一步推动有机电子学的发展。

  桃李芬芳 教书育人勤耕耘 

  在学生们的眼中,亦师亦友是对王欣然最好的诠释。

  “王老师在科研上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近乎‘苛刻’。”博士后刘小龙苦笑道。一次组会上,刘小龙在实验报告上标错了一个坐标,王欣然当即拉下脸来,当着众多同学的面,严厉地批评了他。王欣然说在组会报告中出现问题还有弥补的可能,但是在实验中犯错是不可挽救的。“我们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关键是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大家。”刘小龙言辞中带着感激。

  但生活中的王欣然在学生眼中却像朋友般亲密。“王老师喜欢打羽毛球,一有场地,就会通知我们打球,跟他相处,特别轻松。”二年级博士生于志浩说道。

  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课程;指导学生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受聘为“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准博士培养站”导师,对中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和科研训练……王欣然在专注科研的同时,还倾力于基础教学的第一线。

  王欣然说,自己也有一个“中国梦”,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走在国际最前沿,为中国下一代信息技术作出贡献,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光明日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莉丽)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