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专家:全面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法治化进程

2017-11-29 09:3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早在2014年秋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并就新形势下依法推进祖国统一作出战略部署。这是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层面为改革铺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深入,是中国继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对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依法治国的良好大形势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形势,为两岸和平统一创造和积累条件,是未来一段时期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思考方向。

  两岸关系发展法治化道路的必要性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立了两岸机制化、制度化联系,已经开始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维护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2016年以来,两岸关系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依靠法治道路为两岸关系发展保驾护航愈显重要。

  其一,维护和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台海局势稳定、两岸和平统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反过来,依法治国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又具有不可取代的保驾护航作用。依靠法治方法维护和巩固台海和平稳定、促推两岸关系发展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法治是两岸关系和平稳定的“压舱石”,是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的“重武器”。一直以来,两岸关系的起伏波动深受岛内政局变化影响,一个不承认“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的政党上台,就可能破坏两岸关系发展良好气氛,甚至引发台海局势动荡。如何破解这样的反复局面,法治方法至关重要。早在2008年以前,祖国大陆就提出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发展,协商解决两岸关系对峙状态,签署两岸和平协议等一系列战略设想,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将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态势规范、固定下来。在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促进两岸同胞情感融合方面,法治思维和方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让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在两岸互动交流过程中对自身合法权益有法律预期,有法制保障,更有益于双方的互动了解。

  其三,促进两岸经济融合需要法治方法,法治化是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必然要求。两岸经济交往本身就是市场经济行为,是法治经济的体现。只有以法律形式厘清市场与行政的边界,明确两岸行政部门对两岸经济交往的界限,让市场归市场,“政治归政治”,市场资源才能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台湾企业和民众同祖国大陆的交往热情、活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其四,关系两岸同胞切身体会的公平正义原则需要依靠法治保障。随着两岸交流交往步入深水区,各项政策举措都直接影响两岸同胞的实际利益和切身体验,如何妥善调整和分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如何增加和扩大台湾同胞的获得感至关重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公平合理地调整两岸交流交往的各种利益关系,营造透明公开公平的环境,两岸关系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运用法律手段促推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总结

  长期以来,祖国大陆不断推进对台方针政策法制化进程。以宪法为统帅,以《反分裂国家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等为主干的涉台法律规范体系初步形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推进对台工作,维护台海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党和国家成功运用依法治国方略的生动典范。

  运用法律手段挫败“台独”分裂图谋,震慑“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2005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来,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深刻变化。针对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挑衅,祖国大陆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争取国际社会普遍支持,成功挫败通过所谓“宪改”“入联公投”谋求“台独”的分裂行径,实现两岸关系历史性转折,开创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推进“两会”协商谈判,加强制度建设。法律授权通过海峡两岸有步骤、分阶段的平等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2008年以来,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协商,相继签署21项协议,对两岸经济合作、人民往来、民生保障等事务作出制度化安排,解决诸多关系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提高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实现两岸全面“三通”,促进两岸经济社会大融合。祖国大陆贯彻鼓励和推动两岸“三通”与经济交流合作的法律要求,全面实现两岸民众期盼已久的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相关协议,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建设,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形成互利互惠、融合发展的格局。法律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权利和利益。

  妥善处理涉外事务,增进民族利益。祖国大陆贯彻两岸可就台湾在国际上与其地位相适应的活动空间问题进行协商谈判的法律精神,充分照顾台湾民众对外交往需求,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台湾以适当名义出席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大会等问题。两岸加强沟通协调,在涉外领域内耗大幅减少。两岸有关方面务实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相衔接的适当方式和可行路径,厚植中华民族共同利益。

  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法治化的基本思路与初步设想

  如何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发展两岸关系,应牢牢抓住“促融合、反‘台独’”两大原则,即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完善涉台法律法规,依法规范和保障两岸人民关系,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权益,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同时,运用法律手段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随着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祖国大陆在反“台独”硬的一手不变的情况下,也提出了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对台工作新理念。如何依靠法治方式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深化两岸民众情感融合,成为当前需要深入研究探讨的课题。法治方式在中国传统理念中,突出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和预防性更多,但不可忽视的是,法治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众公平正义、保护民众基本权利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越性,这也符合当前全球范围内法学理念发展的新动向。

  其一,运用法治促进和维护两岸关系发展及两岸同胞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两岸关系中,这同样重要,台湾同胞对此更加关注。祖国大陆不会因体量大而在处理两岸关系方面有失公允,台湾也不能因自视弱小,在两岸关系发展中“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这就需要通过法治方式建立两岸同胞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以确保行政部门坚守法治底线、严格依法执政,保障市场对守法者敞开怀抱,保证法律对人权和生命的尊重。

  其二,运用法治促平安,建设更加安全的两岸关系。安全稳定的两岸关系环境,是促进两岸经贸、社会往来的基本因素。十八大以来,祖国大陆坚持问题导向、法治思维、改革创新,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建设平安中国,这也深刻影响着两岸关系,吸引了更多台湾企业、团体以及青年等到祖国大陆工作、生活、投资、发展。同时,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网络谣言、电信诈骗等,这些都是影响两岸民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提高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将有助于两岸同胞深化互动,融合感情。

  其三,以法治促开放建设与合作共赢的两岸关系。“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祖国大陆推动依法治国对外做出的庄严承诺。如何在两岸关系中实践上述原则,关键是改变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惠台要上,法律要让”的情况,重点着眼于改变处理台湾问题的理念和职能,从政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向以法治精神引领和法治制度建设推动的转变。为两岸同胞交流交往提供稳定的法治保障,避免两岸常态化合作受到岛内政局动荡及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影响,保持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势头。

  其四,启动涉台法律法规集中清理和制定工作,建立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法律体系。长期以来,祖国大陆已经就涉台问题制定了一批法律和部门规章,涉及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但同时也存在“碎片化”“老化”等问题。“治水先固坝,导流先通渠”,对涉台法律法规集中清理,有利于推动涉台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也有利于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和保障台湾同胞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梳理先行涉台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结合当前两岸关系形势、着眼未来台海形势发展,进一步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法律规范,对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重点就发展两岸关系的规划、和平统一的步骤和安排等问题进行法治道路设计,对两岸共同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问题展开立法研究。(作者:吴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