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

2017-11-29 08:2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中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对于准确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并将其深入贯彻于对台工作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习、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不能孤立地只看习近平对台工作讲话,还应该结合习近平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有关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来分析。对台工作是党和国家总体工作部署的一部分,对台工作要为党和国家总体战略服务,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有关中国国家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路径的论述,结合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样才可能从全局视角,从国家战略高度,准确理解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

  其次,学习、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不能简单地只读习近平的“语言”,还应该结合习近平的“行动”来观察与思考。在两岸结构性政治难题一时难以破解的情况下,运用固有的概念以及人们熟悉的定义,无法实现两岸关系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行胜于言,一些有重大意义的行动,比如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不能仅仅看作是两岸关系上一个历史性会面,更是习近平及祖国大陆对台决策部门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上的深谋远虑。

  第三,学习、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不能仅仅看习近平个人的言与行,还应该结合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对台工作乃至整个国家建设中所发表的政策讲话和采取的举措来把握,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政党,中国大陆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的治理方式,党和政府领导人以及中台办、国台办负责人的讲话,反映的并非个人意见,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意志。另外从历史上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也是中共集体思想的反映。

  概言之,只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从三个“结合”的角度入手,才能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理解、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

  要从致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看待新时期对台工作

  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台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之一,但在不同时期,对台工作在党和国家整体工作部署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那么,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什么?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对此做了明确回答,即,对台工作要服从于党和国家的总体工作部署,服务于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而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圆所有中国人这一中国梦。为此,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内外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具体到台湾问题上,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对台工作应坚持两个“不动摇”,切实维护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和平发展道路来之不易”,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和平的环境,这样才能“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可以说,走和平发展道路涉及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所以必须“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

  一是要坚决反对与遏制“台独”,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

  习近平指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损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必须坚决反对”。如果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受到破坏,台海因“台独”势力的破坏而不再和平稳定,我们就无法集中精力搞建设促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因此诚如习近平指出的,“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表示,“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这“六个任何”的强调,充分展示了祖国大陆反对和遏制“台独”的坚定信念与决心,向“台独”分子发出了震慑的强音——“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遏制‘台独’”。

  从某种角度看,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反对和遏制“台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就必须坚决反对与遏制“台独”;坚决反对与遏制“台独”才能更好地维护一个中国的局面,二者相辅相成。“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到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的立场不可能有丝毫模糊和松动。”因为倘若这一立场产生模糊与松动,势必助长“台独”分裂气焰,终将危及两岸和平与台海稳定,破坏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是既要积极进取又要反对急躁冒进,坚定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不动摇。

  中国的完全统一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无视规律、急于求成。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循序渐进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尽管这条道路会有许多坎坷,但我们必须尊重这一客观规律,稳步前行。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共同选择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要“沿着这条道路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稳中求进的踏实作风。台湾发生所谓“反服贸运动”后,有些人又对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产生动摇,习近平指出,要“毫不动摇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民进党再次执政后,两岸关系趋于复杂严峻,有些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失去信心,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也是通向和平统一的光明大道”。这充分显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这样的定力与自信并非凭空而来,中国大陆国力的迅猛发展、台海两岸实力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都证明中国大陆在两岸事务上主导力的不断增强,这使我们没有理由在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上不自信,因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还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民进党当局不承认“九二共识”,那么我们正好以此为由采用非和平手段一举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这种“武统”的路子可行吗?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可以说,形式上的统一,虽然也面临许多困难,但相对容易达成;而心灵契合式的统一,则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耐心与定力,同时也意味着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来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希望的统一是和平统一,是两岸同胞心灵与情感相通相融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统一,因为这最符合两岸同胞心愿,最符合中国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最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当然,如果“台独”分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触动《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的非和平方式扳机,那么结果也只能如中台办、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所言,“‘台独’之路走到尽头就是统一,但是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统一”。

  总体而言,我们还是应该以最大的善意与耐心来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要走多久,才能实现两岸和平统一?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说,“着眼长远,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是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体现,但不应将其拿来作为祖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有所谓“时间表”的依据。可能有人会提这么一个问题:中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事实上就是给完成中国统一设了最后期限吗?因为若到第二个百年(2049年)中国还未完成统一,那又怎么能谈得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里需要厘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继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十八大报告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第二个“一百年”要完成的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要针对中国大陆而言,因为即使届时两岸统一了,台湾很可能还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从邓小平到习近平,中共领导人反复强调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要坚持“一国两制”不动摇。习近平指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单一时间点发生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不断累积渐进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中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点及事件,比如2021年实现小康社会,2049年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成果和重要标志,但是不是伟大复兴的全部成果与标志?习近平指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这一“历史必然”也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重要成果与标志之一,它具体发生在什么时候,我们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根据国际、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科学决断。当然,我们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发挥积极有为的主观能动性,为早日实现中国完全统一而努力。

  二、对台工作要调动台湾同胞的热情,使之积极参与共圆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在有关对台工作与国家总体战略的关系上,给我们指出了更为积极的一面,即,对台工作可以为实现国家总体战略目标添砖加瓦。对台工作应该充分调动台湾同胞的热情,发挥台湾同胞的积极性,运用台湾同胞的经验和力量,以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再次指出要“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都是民族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获益者”,“中国梦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岸双方应该胸怀民族整体利益,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打拼”。习近平之所以强调实现中国梦需要两岸同胞“共同打拼”,因为这一梦想的实现不仅靠“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要两岸同胞“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

  总之,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启示我们:新时期对台工作要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在积极进取的同时克服急躁冒进情绪,维护好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并为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夯实基础。应该充分调动台湾同胞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台湾同胞与祖国大陆同胞一起,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抓住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这个关键点开展新时期对台工作

  如何才能达到上述工作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关键点,以实事求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开拓前进。那么,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关键点是什么?是人心!习近平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就必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稳步推进,也需要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依靠两岸人民共同努力。尽管祖国大陆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但台湾同胞的作用与贡献也十分重要。所以,要坚决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方针——这一方针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历经三十多年几次台海危机都不曾动摇,在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中再次得到肯定与确认。那么,如何“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如何争取台湾最大多数民众的民心?

  一、要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思维开展对台工作

  争取人心,首先要解决一个彼此关系定位的问题。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表示,“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两岸一家人”是传统上“台湾同胞”称谓的延续,以往中共领导人也曾做过“两岸是一家人”的表述。2013年10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萧万长时表示,“两岸双方应宣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2014年2月18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再次强调,“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2014年祖国大陆“两会”期间,李克强和俞正声分别在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两岸一家亲”。此外,中共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再次强调,两岸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也多次表示,“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

  如何理解“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定位在对台工作中的运用?应该说,从“两岸一家人”到“两岸一家亲”是一个质的飞越,因为“两岸一家人”的表述虽也含有感情成份,但总体上属于“客观描述”,而“两岸一家亲”不仅点明两岸是“家人”关系,而且强调两岸不是一般的家人,而是“关系亲密的家人”,诚如习近平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既然是亲密的家人,就应该尽量避免骨肉相残;既然是亲密的家人,那么给予特殊的优惠就顺理成章。另外,两岸既然是“命运共同体”,就说明两岸命运与共,就带有某种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意味,两岸就应该抛弃零和思维,努力做到双赢。这些重要思想都是我们在对台工作实务中要用心领会的,因为倘若没有以这种“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心理与思想来开展对台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用心(用赤诚真挚之心)”“同情(同台湾同胞之情)”,就不可能真正赢得台湾民众的心。

  二、要以“理解差异、尊重选择”的包容态度对待台湾同胞

  我们之所以强调“一家亲”“亲情”,还因为“熨平(台湾同胞)心理创伤需要亲情”。而台湾同胞的心理创伤部分来自历史上的两岸关系因素,对此,我们应秉持“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的态度,去“疗伤止痛,化解心结”。由于历史的轨迹不同,两岸分离六十多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理解台湾同胞因特殊历史遭遇和不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心态,尊重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愿意用真诚、善意、亲情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当然,这种理解和尊重在两岸间是相互的,所以习近平表示,“台湾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陆13亿同胞的感受和心态,尊重大陆同胞的选择和追求”。也就是说,两岸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最终实现两岸统一的障碍,两岸双方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台湾不应横加指责祖国大陆的政治社会制度;我们在开展对台工作时,尤其是面对台湾同胞时,也不应贬损台湾的社会制度。因为正如习近平指出,台湾同胞“珍视台湾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将心比心,我们完全理解台湾同胞的心情”,毕竟那是“台湾同胞自己选择的”,对此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也唯有这样,才能像习近平所说的“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当然,我们对台湾民众选择权的尊重是指对其在台湾内部治理方式与生活方式上选择的尊重,而不应无限扩展,例如对于两岸关系的走向,应该尊重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所有中国人的选择。

  三、要以“融合发展”的理念,大力开展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推动两岸逐步走向统一

  以前我们开展对台工作,更多的是强调两岸经济方面的融合,例如我们主张“深化两岸利益整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2016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提出六点意见,其中第三点即“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特别强调要鼓励两岸青少年“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而且“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2017年祖国大陆“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在2016年有关“推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提法的基础上,增加了推进“两岸社会融合”的新内容。这种从“两岸经济融合”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提升,表明了祖国大陆一个态度,即:当前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并没有动摇祖国大陆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两岸关系形势越复杂,越需要两岸民间加强交流”,因为祖国大陆坚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基在基层,动力在民间”;台湾岛内的“台独”分子越是企图弱化和切割两岸民众联系,祖国大陆越是要与之进行坚持斗争,使两岸的融合面进一步扩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物质层面,而是扩展到包括文化思想、制度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社会领域,这是祖国大陆推动实现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又一重要举措。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目标是逐步达到海峡两岸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交融程度,从某种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渐进式的两岸统一。因此我们开展两岸交流与合作,要站在促进、实现中国统一的高度,深刻领会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中强调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深远意义。

  四、要以包容的胸襟、前瞻的眼光,既务实谨慎,又勇于创新地拓展对台工作

  两岸关系涉及内外诸多方面复杂因素,因此开展对台工作必须务实面对问题,谨慎处理问题;同时,两岸关系在古今中外找不出相同的例子,在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上,我们没有可资直接参照的理论与经验,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要大胆突破条条框框,勇于探索和创新。祖国大陆早已指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两岸什么都可以谈”。中共十八大报告也指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2014年,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建立了公权力性质的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双方负责人直呼对方官衔。2015年11月,习近平和马英九实现了两岸领导人首次会面,双方在彼此称谓、会谈人员安排上都做了精心而又颇具意味的设计。这些举措都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进行了有益尝试。从某种角度看,一方面,争取台湾民心可以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争取台湾民心——两岸之间现在肯定不是“台独”分子鼓噪的“国与国”关系,那么,是一国内部“交战团体”之间的关系吗?从法律意义上看,两岸尚未结束内战敌对状态。如果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交战”关系?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回答得越合情合理,我们反制包括“柔性台独”在内的各种“台独”就越有力,就越能争取台湾民心。但这涉及非常复杂乃至非常敏感的多方因素,没有大魄力、大担当,是无法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的。

  在2016年11月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六个任何”展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的坚定决心,同时呼吁“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这既体现了坚定的底线意识,又展示了不计前嫌、包容前瞻的广阔胸襟。在今后的对台工作中,面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信、定力和眼光。

  总之,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是“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台海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来的,“丰富和发展了对台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十分丰富,意蕴非常深远,值得所有关心中华民族复兴和两岸关系发展的人们仔细品读与思考。(作者:严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