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杨丹伟:两岸社会组织 跨两岸社会的生成机制探讨

2014-04-03 15: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最显著的特征是跨两岸社会的孕育和成长。两岸社会的连接、渗透和整合,是两岸从经济合作走向更高层级的政治合作的必经阶段。围绕着两岸社会关系,大陆不少学者提出了“两岸社会一体化”的思路。“两岸社会一体化”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在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进程中,怎样沟通两岸民众的联系、拓展跨两岸社会的公共空间?两岸民众参与的社会网络如何建构?两岸公民社会之间的价值理念能否有效整合,进而培育两岸社会之间的信任?这是两岸社会一体化进程面临的一系列考验。这些议题的讨论和解决思路,需要一个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空间和平台。这是经济主体、政治主体所无法着力,而两岸社会组织将在社会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作为跨两岸社会的重要生成机制,两岸社会组织正在逐渐活跃。本文以两岸社会组织发展现状为基础,探讨跨两岸社会组织的构成要件,分析各种社会组织的特征和作用,特别是跨两岸社会组织在连接两岸社会民众的利益、感觉、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特质,客观地评判两岸社会组织在两岸从简单接触走向有机团结进程中的功能。

  一、两岸族是跨两岸社会的主体

  2008年以来,两岸社会交流开始加速,大规模的社会交流催生了一个跨两岸社会。跨两岸社会的出现,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建构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社会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包括台商、台生陆生和观光客在内的与两岸关系有着直接利益关联的两岸族是跨两岸社会的主体。

  在两岸长期对立的背景下,两岸社会被隔绝。两岸社会的各自存在和发展,形成了两岸社会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生存状态,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对立和差异消解了传统的一体化的两岸社会,没有任何交集的两岸社会逐渐变得疏离、陌生。“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国家统一战略思想提出后,两岸之间社会交往的大门被打开了一条缝。1987年11月,在台湾的大陆籍老兵返乡探亲重启了两岸社会之间的直接交往。而探亲之开放,迅速带动了台湾社会各界人士登陆旅游、考察、经商的热潮。透过登陆的实地接触,台湾社会了解了大陆的真实状况,过去主观上对大陆传统的憧憬或对中国的恶意“抹黑”,被理性态度所取代。特别是大陆改革开放创造的无限商机,吸引了台商赴大陆投资,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成为两岸关系最主要内容。具备超越体制行动能力的工商界、学术界精英,能够突破两岸之间的层层壁垒,活跃于两岸经贸合作、学术交流中,建构起两岸关系脆弱的联接。虽然这样联接主要围绕着经济利益主题而展开,但是,两岸之间开始重新认知对方,重新界定两岸相互的身份和定位。精英交流开启了两岸交往的窗口,但仅有精英交流的两岸交往是有限的脆弱的,无法化解两岸政治对立的冲击,不足以保障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

  2008年以来,两岸和平发展不断深化,两岸交流从单向发展为双向,交流主体从精英扩展到庶民,普通民众开始参与两岸交往,构成了基数大、影响广的两岸族。两岸的人员交流在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观光旅游之后出现井喷式增长。 2009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次达935,505,比2008年增长235.7%。以台湾居民赴大陆为主体的单向度的两岸人员往来格局,被迅速成长的赴台大陆居民所改变,两岸居民互来互往的双向交流新格局正在形成中。2012年,两岸人员往来稳步扩大,全年两岸人员往来的总量接近80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台湾居民来大陆534.0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大陆居民赴台263.02万人次,同比增长42.56%。大陆居民赴台旅游197万人次,同比增长57.5%。大规模的人员交流是跨两岸社会的基础。“社会是一个被建构起来的实体,而不是一个基本的实体;社会仅仅存在于构成社会的个人之中并通过这些个人而存在……社会是一个像构成它的个人一样的现实的实体。”参与两岸交往、与两岸关系发展有着直接利益关联的社会群体构成了两岸族,其主要类别有台商群体、学生群体、两岸通婚群体、观光客群体和其它群体。

  台商,是两岸经贸合作中的主角。台湾企业家依托敏锐的经济直觉、聪慧的经济头脑、灵活的经济手段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大陆的经济发展,分享大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在两岸经济合作的舞台上“唱主角”。在两岸政治僵持的情形下,台商群体主导的两岸经贸关系是维系两岸关系的重要纽带。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台商依然肩负起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主力军作用。陆资入台刚刚启动,大陆企业家对于投资台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2012年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金额6.94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0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可以预期,两岸经济界精英依然是两岸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