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告台湾同胞书》40年,见证我家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2019年01月31日 08:5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听父亲讲,1979年爷爷听新闻上说祖国大陆率先开办对台平信业务,就让父亲换了一个新邮箱把钥匙挂在身上,每天打开邮箱看看。1980年开始,爷爷时常问父亲:“怎么还不来信呀,你大哥走后我就不敢搬家,地址没有变过呀,就等他回来。”1981年初,家乡陆续有人收到台湾亲属的信件,爷爷听到后总是与人打听,眼眶湿润。

  爷爷第一次接到大伯的来信,是1982年的春节,那时距《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已有3年。那封带有蓝红相间花边和“航空”二字的信,是由大伯托人从美国转寄的,此时已距离大伯离家33年。爷爷对父亲说:“人在就好,啥时候能回来呀。”父亲答:“快了!相关政策在推进。”自此,爷爷每天都会拄着拐杖走到巷口买《人民日报》,拿着放大镜看报纸,奶奶总是在爷爷看报纸时静静地给爷爷添茶水。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民众前往香港,大伯来信说想在香港见见爷爷和家人,但爷爷年事已高行动不便。1987年末,生病在床的爷爷问该回来了吧,父亲含着眼泪:“说快了,提前退休就能回了,手续在办了。”

  1988年,台湾当局开始允许台湾民众信件可由台湾红十字组织经香港邮局寄大陆,大伯的信来得更快了。除了信,大伯还给爷爷邮寄了自己在台湾生活的照片和补品。1988年中,躺在病床上的爷爷看着大伯的信,眼睛总是往门口张望,盼望大伯回家。爷爷临终前念着大伯的名字“思源……思源……”,手里捏着大伯的相片。1988年末,在允许台胞赴大陆探亲后的第二年,我第一次见到大伯,那是在爷爷的坟上,他久跪不起。听父亲讲大伯是经香港转机辗转回乡,差了一步没有见到爷爷最后一面。

  2007年远离家乡在异国求学的我,深刻体会到乡愁的滋味。在与大伯的往来信件中,我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大伯安慰我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以平常心看待每一天会快乐许多,家在心中。国外求学的我,虽然时常会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和沟通的不畅,但我和台湾同学经常交流、学习,分享思乡之情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都明白,中华文化是我们心灵的根脉和归属。2009年攻读博士学位的我,赶上了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浪潮,这一年我从大陆办理相关手续,直飞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手续简便、交通便利。在台湾朋友的帮助下,我看望了大伯。在回台北的车上,我从后视镜中看到大伯大妈打着雨伞一直向我挥手,我哭了。

  2015年我毕业回国参加工作,从事经济问题研究的我,依旧关注台湾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并同导师合作出版了相关研究报告,在期间也深深感受到了两岸关系日益发展,对两岸经济的促进和提升民众生活便利的重要性。2016年大陆继续完善开放赴台个人游与异地办理政策,这年春节,大伯一家和我们一家在台湾相聚。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提供更多便利;坚定不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同创造所有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这一年,大伯和大妈经上海和我们一起回家乡过年。2018年《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出台既方便了台湾同胞在大陆生活,也为台湾老一辈回乡养老提供了便利,阔别家乡近70年的大伯在汉中市政府积极推进相关政策的背景下,终于可以回家乡安度晚年。2019年,我们将在家乡大伯的新居里欢度春节。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40年,是两岸对话、交流与发展的40年,也是我们一家人血浓于水的亲情走过的40年。40年间,海峡两岸从民间探亲到学术交流,再到经贸往来和多方位的互惠,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还提升了两岸民众生活的便利性。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40年的经历告诉我:任何时候,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情谊都是割不断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和衷共济、共同奋斗,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者:王杉,上海行政学院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