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时事  >   热点聚焦  >   2018  >   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征文活动  >   优秀征文

这头与那头

2019年01月22日 10:38:31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到浅浅的海峡,自遇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就被蕴含其中干净的赤子乡心所震撼、贯穿其中深深的骨肉乡情所感动、融入其中浓浓的家国乡愁所浸湿。慢慢的长大,远离家乡在外就学就业,更是认得深知乡愁的滋味。以此而论,乡愁应该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生长增长的、也是随着年岁的培育而情怀纽带愈加粗壮。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离越久、思念愈深、盼归愈切。由此而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当如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从某一方面来说“落叶归根”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精华,也是民族情怀的不变初心与最终归属,更是家国价值的始终选择和终极意义,这是祖根的魅力所系。

  宝岛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丹青史册、法理事实雄辩证明的。从春秋战国的“岛夷”到秦朝“瀛州”,从三国时期的“夷洲”到隋朝至元朝的“流求”,由明朝的“东蕃”而清朝到今的“台湾”,称谓的演变记载着宝岛两千年与祖国一水相依、一脉相承的悠悠历史。

  从嘉义市避暑胜地“阿里山”到南投县天然湖泊“日月潭”,“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月亮,叫月潭。”我们甚至对台湾的一草一木、一城一廓、一物一什、一颦一笑比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因为峡宽浪激,却割不断两岸一母同胞的血脉相连、天然情感,因为那一份高山长青的惦念、那一份风光秀丽的期盼、那一份涧水长蓝的守望。

  从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到施琅率水陆官兵将台湾收归中国统一管辖,再到刘铭传率部抗击法军、成功保卫台湾,1945年台湾光复,《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再到《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新时代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又让人自然而然想到鲁迅先生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记得第一次在报刊里读到钟丽思女士写的《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时侯,心情不自禁随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叙述的是“我”(一名留法学生)和一位法国教授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唇枪舌战。当读到刁钻古怪的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会跟着恨得牙根发痒。当读到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台湾同胞连眼皮也不眨一眨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又会情感共鸣。当读到教授轻轻说“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当读到教授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更是尊严倍增。当读到台湾同胞与我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我竟热泪盈眶。

  高山族有“雄鹰爱高山,蛟龙爱海洋,炎黄子孙爱祖国,也爱自己美丽的家乡”的民歌,中华文化秉持同舟共济、崇尚家富国强、追求和和美美。这头与那头,都是同一个头、同一个源、同一个母亲,正如有那两首歌的两句歌词一样,一句是“我的中国心”,另外一句是“我们都是中国人”。(作者:韦兴生)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