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旗袍云裳,两岸共美

2018年08月13日 10:4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近日,有台湾收藏家将一批海派旗袍捐赠给上海历史博物馆,让它们回归故乡。

  上海是海派旗袍的诞生地,海派旗袍也是上海海派文化的的重要象征。这件由满族旗女之袍脱胎而来的美衫,之所以出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由上海处在中西文化交汇的风口而决定。

  1927年8月7日,在上海卡的路(今石门二路)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路口,一家名为“云裳”服装店开幕了。这家由沪上众多文人和社交名流、美术家合作的公司开启了最能体现上海女性之美的旗袍之旅。有资料说,徐志摩、周瘦鹃、胡适等社会名流都是“云裳”的股东,张幼仪、唐瑛、陆小曼等沪上名媛都是旗袍之美的引领者。沪上画坛名流叶浅予、方雪鹄、张乐平、江小鹣都曾做过旗袍设计。叶浅予曾担任过“云裳”公司的设计师。其时,旗袍在上海风靡一时,当年上海滩的四大百货公司橱窗里陈列着旗袍,“月份牌”上更是印着身着旗袍的曼妙女性,旗袍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上海女性的象征。

  上海的旗袍风,也很快地吹过海峡,成为台北女性的选择。1936年,台北京盯三丁目西侧二十三番地(大约是今博爱路52号)的缝纫店老板陈杏村,到上海考察学习风靡上海滩的旗袍制作。台北的报纸追踪她的行程,对她的出发日期,乘座的船名都作报道。考察三周回来,陈杏村就在报上发表长篇文章,介绍上海旗袍的款式,为人制作旗袍。由此,她登上了一九三〇年代台湾名人录,被称为“洋装店主”、“设计师”、“流行界的先驱”。

  陈杏村出身台南,1930年代到东京银座学习洋裁,1935年从东京FASHlON SCHOOL学服装设计毕业后,回台北开服装加工店。陈杏村为台北妇女制作了多少件旗袍已不得而知,但她的旗袍事业生不逢时,在日本殖民者开展的“皇民化”运动中,旗袍因是中国象征,而与其他中国文化一样被禁止。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归祖国。10月17日,奉命接受台湾的中国军队在基隆登陆。台湾人欢欣鼓舞,许多妇女找出压在箱底的旗袍,举着旗子到基隆欢迎祖国的军队。旗袍成为了与祖国连结的文化象征。

  旗袍既有满族旗女的端庄,又有受过西方文化薰陶的上海女性的婀娜。据说旗袍与旗女之袍的最大区别是旗女之袍里面是要穿裤子的,而旗袍则类似于西方的onepiece dress,里面是不穿裤子的。一件旗袍是民族融合、中西文化融合的象征。这批捐赠的旗袍多是当年上海、台北妇女的日常穿着,里面就有一件半长式旗袍与叶浅予设计的一款相近。哦,里面是否还有当年台北的“流行届的先驱”陈杏村设计制作的款式?这些旗袍哪些是上海女人穿过的,又有哪些曾经被台北女人穿着站在欢迎中国军人的基隆街头?

  海派旗袍回故乡,应该是两岸交流中的一件盛事,这些旗袍,每一件都承载着某个上海或台北女人的悲欢情仇,他们或许出入过写字楼、或许目睹过主人在牌桌紧张娇笑、或者为躲避日本警察而藏入箱底。在旗袍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他们仍是两岸女人的最爱,一袭旗袍是女人最高贵的礼服。

  台北的海派旗袍回故乡了,希望台北的女人们也穿着旗袍,带着你的先生、带着你的恋人、带着你的小主们也来上海看看。它仍是东西文化交汇之地,这里的大楼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风,浦江两岸的霓虹闪着娇媚的眼,在新天地的红酒与和平饭店“老克勒”们的合奏中,我们再续一段新时代的旗袍之旅。

  或者,我们携手,再创一个共美两岸未来之服?你说,可好!(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洁]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