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台胞萧纪书:捐资助学乡情浓

时间:2012-04-12 09:12   来源:青年导报网

  在所有思乡的古诗词中,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堪称朴实无华却又别具一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短短四句所蕴涵的内容之丰富、情感之浓烈让人过目难忘,千百年来的吟诵和传唱,激起过无数游子心中的波澜。

  时空流转变幻,可中华儿女对故乡的思念留恋之情却是亘古不变,造福桑梓的慈善义举更是让故乡人心怀感激没齿不忘。因此,贺诗场景如果换作是休斯顿92岁的萧纪书老先生回河南老家的话,前面两句仍然丝毫不差,但后两句也许应改成“儿童相见喜相识,笑迎客从美国来”更为妥贴了。

  今年4月,河南上蔡第一高级中学将举行萧纪书铜像揭幕典礼,以表彰萧老先生建立20万美元助学基金的善举,也引起了人们对老先生传奇人生的好奇。

  少小离家坎坷路

  萧纪书先生原籍河南上蔡县百尺乡萧窦村,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寡母两人相依为命,艰难渡日,使他小小年纪就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到15岁那一年,为维持家中生计,不得不离家去当学徒。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之后,母亲鼓励他报效祖国,萧先生就毅然参了军,先进入黄埔陆军学校炮兵科学习,然后就是战争岁月戎马生涯,最后身不由己一路辗转,萧先生随军到了台湾。

  这一路的坎坷、与母亲和故乡的分离之痛的确用言语难以形容,幸运的是萧先生当年在江阴带兵时,经人介绍结识了出身书香门第小他八岁的张岭梅女士,两人情投意合,结成百年之好。萧先生先到台湾之后,赶紧托人给妻子带信,妻子坐着小船飘荡过海峡,夫妻终得团圆,人生的悲与喜两人亦从此共同面对,不离不弃。

  白手起家创业路

  到台湾后,萧先生感到在军队里很压抑,3年后就从军中退了役。攥着手中微薄的退伍金,萧先生不得不为全家的生计奔波劳碌。他曾当过店铺的伙计、养过鸡、捡过菜叶、为人擦过皮鞋、拉过人力车、当过搬运工,也挨家挨户为人安装门窗玻璃,在社会的最底层打拼,深深地体会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艰辛困苦,这一切都为日后他扶贫济困的慈善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在萧先生聪慧勤劳,太太张岭梅更是相夫教子一同努力,艰难的生活从没让他俩颓废痛苦,夫妻两人只是更加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埋头苦干。终于,苍天不负苦心人,一间毫不起眼的玻璃店开张了,一位很有名望的长者为之起名为“明华玻璃店”,并题写了匾额。

  后来,萧先生结识了一位天主教神父,那位神父见他为人忠厚品性正直又肯吃苦耐劳,就把筹建教堂的事交托于他。萧先生接下工程,既当老板又当小工,事事亲力亲为不敢懈怠,由此涉足建筑行业并创建了“明华建筑公司”。从白手起家开始到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萧先生终于事业有成,成了一位饮誉海内外的实业家。

  老大回乡慈善路

  也许是天生有着悲天悯人的慈善心肠,也许是从小走过坎坷路的苦难锤炼,又也许是信奉天主教的信仰让他能待人如侍已,萧先生自创业之初,就同时开始了他各种乐善好施的义举。

  萧先生在经营建筑公司的同时,为怀念母亲,也为弘扬中华文化,他创办了慈晖纪念画廊和慈晖图书馆;为两岸画家联谊,萧先生先后接待过6000多人,每次都免费提供吃住;为鼓励同乡从事文艺活动,他在慈晖画廊里每月定期辟出空间供同乡文友展览艺术作品,于是河南旅台同乡会文艺活动委员会应运而生。萧先生倒贴钱做文化事业且乐此不疲的事迹,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传为佳话。

  上世纪隔绝多年的两岸终于可以往来之后,离别故乡几十年的萧先生踏上了故土。在老家河南上蔡县,他一刻不闲地拜望乡邻,走亲访友,寻觅幼时的足迹。乡亲们热情地欢迎他,围着他说东道西。在闲聊时,萧先生得知家乡只要风调雨顺,五谷收成还好,可一旦遇到干旱,水源匮乏,五谷就可能绝收。萧先生自己也清楚记得1942年家乡旱魔为虐时,乡民们束手无策饿殍遍野的惨象。

  不愿看到过去的一幕今后有可能在家乡重演,萧先生毫不犹豫地一口应允捐款20万元人民币,为萧窦村打机井30眼,购置喷灌机20套。他的善心果然得了回报,1992年夏季上蔡县大旱,而萧窦村却因为有几十眼机井得以及时灌溉而喜获丰收。

  第二次返乡时,萧先生发现萧窦村小学教室简陋难避风雨,连百尺乡一中也没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又慷慨解囊,两次捐赠60余万元,为萧窦村小学建造9间平房和一栋教学楼,为百尺乡一中建一栋教学楼,为二中建一栋学生宿舍楼。从此家乡的孩子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了,乡亲们感动万分,特将本村小学更名为“纪书小学”,将百尺一中、二中的楼房取名为“纪书楼”,以志纪念。

  1991年,上蔡县政府为活跃人民文化生活打算建造一栋文化大楼,但因财力不足,开工之后却面临搁浅。萧先生得知后,捐款20万元用于文化大楼的建设。如今,文化大楼的二层专辟为“台胞会馆”,设有书画展览厅、图书馆等,2600余册的藏书亦为萧先生所赠。

  这些年来,萧先生为全县24个乡镇中学捐赠图书折款35万元,累计花费40余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中学生计135人,为家乡村村通公路建设捐资15万元,还为百尺乡萧窦村农民文化娱乐中心的建造出资26万元。可以说只要家乡人民有需要,无论是修桥铺路、建房盖楼、还是济贫助学,萧先生博施济众的义举善行已经无法一一历数了。

  同样,萧太太张岭梅女士的家乡江苏泰兴也得到了萧先生夫妻两人的无私捐助,修了两公里的石路,建了以岳父张衡南先生命名的衡南图书馆,还捐建了岭梅教学楼,里面的电脑及桌椅一应添置齐全。

  家乡人民对萧先生夫妻非常的感激,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也多次对萧老先生关心祖籍国的义举给予表彰。

  种瓜得瓜丰收路

  善有善报,萧先生萧太太一心向善得到了苍天眷顾,老先生今年92岁,仍然耳聪目明行动自如。今年4月,在两位女儿的陪伴下,他将回到故乡参加铜像揭幕典礼。原来,2011年萧先生在上蔡第一高中设立了20万美元“萧纪书、萧张岭梅助学基金会”,决定以息助学,把每年基金会的利息所得全部用来资助穷学生,萧先生的五位子女纷纷赞同并出任基金管理人。为感谢萧先生全家的善举,上蔡第一高中特地建萧先生铜像以作纪念。

  萧先生说起这20万美元的来历,有着天上掉馅饼似的兴奋。原来萧先生年过7旬之后,就退休来美国和儿孙们团聚安享晚年。某一日台湾的一名建筑商要开发新地,其中的一块边角地却属于萧先生30多年前盖楼房时所余。为买下这块地,建筑商寄来了20万美元。虽然五位子女也常常出钱出力支持济贫助学,可萧先生觉得不满足,有了这20万美元的基金会可以不断地发挥助学功能,他才觉得更安心。

  和普通父母总想着把钱财留给儿孙们不同,萧先生的观点是:“子女自强,可白手创业;子女无能,可耗尽万贯家产。”因此他觉得根本没必要给子女留下过多钱财。萧先生的5个孩子果然个个事业有成,其中大儿子萧冠英名头之响亮,在休斯顿华人区可称家喻户晓。因为萧冠英开了一个修车厂,“修汽车找老萧”已经深入人心了。这5个萧家儿女非但不要父母钱,还每月按收入付给父母赡养费,而萧先生就把这些赡养费集中起来又捐给家乡。

  萧先生热爱艺术,尤喜画画,到61岁时正式拜名师学画并速有大成,所画作品被很多人购买收藏。他曾举办画展、把作品义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给大陆穷困子弟。他画老虎、画牡丹,但最爱画的还是西瓜,画上题字“种瓜得瓜”,这是他的人生信仰,助人为乐同时获取美满幸福人生的最佳写照。

  行文至此,读者们应该明白为什么对萧先生返乡而言,他会得到“儿童相见喜相识,笑迎乡亲美国来”的欢迎了。因着他的善良心肠和博大胸怀,萧先生在家乡人民的心目中是个大英雄了。尤其那些得他资助的孩子们、在他捐建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安心学习的中小学生,哪个会不认识他这大恩人呢?唐朝的贺知章八十多岁时返乡悲喜交集,家乡儿童只当他是个客人。而萧先生返乡人人都识得,只当是乡亲从美国回来探望,那份血浓于水的乡情和亲情从来就没有断开过一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的,萧纪书先生的造福乡邻的慈善义举源源不断,就是因为他的心里,装满了对故乡和对亲人的深切爱意。

分享到:
编辑:马迪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