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访台湾 了却遍访中国56个民族的心愿

一一记上海7旬老人王洪治半个世纪的民族情缘

2018年06月27日 11:08: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中国台湾网6月27日上海讯 走进上海市龙华街道樟树苑居民区3楼的一个朝南的单元,柔柔的春光,斜斜照进一位年已73岁的老者身上。一副老花眼镜,一张全国地图,一杯茶水,房屋的主人王洪治正在自己的阳台上沉思。从他目光在地图上游离处,都是一些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区的祖国边远地带。而每当这个时候,这个被小区居民亲切地称为“王老伯”,常常会翻开自己3年前精心编辑的回忆录《往日时光》。对于自己走进边远村寨,在祖国60岁生日之际,踏上祖国宝岛台湾,在日月潭和阿里山访问了台湾少数民族,实现了自己蕴藏多年 “要走遍祖国56个民族”的夙愿而充满自豪。

  难忘那年访问台湾

  早有访问祖国宝岛台湾的心愿,只是两岸开放交流不久,个人赴台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王洪治先生只得在旅游公司报名,参加组团旅游,以亲近那里的台湾少数民族。由于心情急切,想赶在祖国母亲60大寿之前“走遍全国”,于是他在2009年初就报名参加了为期9天的“环岛游”。

  尽管只有短短的9天,去掉首尾两天的路程,在台湾的时间只有7天,加上导游看得紧,不能“脱团”自由行动。王老先生只得以放弃或者减少看景点的办法,多接近一些台湾少数民族。在景色旖旎日月潭,“有心人”王洪治遇见了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布妮。当时60多岁的布妮听说王先生来自大陆,就热情地与之交谈了起来。布妮的祖父是头领。当年蒋介石在日月潭时,与布妮的祖父有交情来往。热情的布妮不仅以高山茶招待远方的客人,还介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布妮还拿出了平时秘不示人的蒋介石与其祖父的合影照片。由于旅行程的紧凑,双方惜别之际,互留通讯地址,布妮还留下了墨宝。

  在崇山峻岭、以危崖古树闻名的阿里山,在其他游客喝茶聊天的时候,王洪治无心喝茶,却意外地遇见了“台湾原住民协会”副会长郑秀兰夫妇。王洪治向郑秀兰夫妇介绍了大陆四大名山的雄伟,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两大人工奇迹。郑秀兰夫妇则介绍了阿里山小火车和民族风俗习惯。两岸新朋友的会面虽然短暂却很愉快,更重要的是圆了王洪治先生走遍全国56个民族的心愿。

  51年前,他与少数民族“结缘”

  1944年出生于渤海湾天津市的王洪治老伯,说起与少数民族的“结缘”,就特别的兴奋。他找出当年的图文资料,向笔者介绍起51年前,作为在京的400余名大学生之一,受周总理派遣,远赴新疆工作的情景。首次走进少数民族同胞的村寨,他看到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勤劳与智慧,感受到了魅力无限的民族风情,欣赏到了边远山区壮丽的山河与美丽的景色。在北大毕业以后,他还很幸运地被分配到内蒙古大草原的一个连队里。

  在敖包上欣赏蓝天白云,在草原里看骏马驰骋,在蒙古包里品尝奶茶。这些愉快的经历和美妙的回忆,都成了他珍贵的人生经历,并为他下半生的不懈追求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

  60岁时,实现遍访祖国56个民族的夙愿

  1987年,还在部队的时候,他抑制不住对少数民族的思念。于是,他就再一次有“去看看那里的少数朋友”的愿望。机会很快就来了:1987年要因公去西南地区采风和采访。就是这次采访,让老王看到了彝族、苗族、苗族、壮族 白族等少数民族。1989年,王洪治从部队退伍到上海后,他就被分配在上海图书馆工作。

  2004年,退休后的王洪治一边抓紧时间学习,一边抓紧赶时间做“遍访”的准备工作。于是,他开始独自寻访55个少数民族的居住地,记录每个民族的历史、建筑、文字、习俗、服饰等特有的文化风貌。自退休后到2009年的六年时间里,他每年至少有半年的时间是在跋山涉水的“寻访”途中。即便是在穷山恶水的崇山僻壤,他也会以一个“找不到,誓不回头”的信念勇往直前。

  直到2009年王洪治访台寻访到了“原住民”,才划上了一个“走遍”的句号。

  回顾自己之所以有能够实现“走遍”的幸运,王洪治深有感触地说,自己有了家庭支持、当地少数民族朋友的热心帮助以及自己“毫不动摇的意志”三大助力。

  艰难途中享受“大家庭”亲情

  在十多年的游历寻访过程中,王洪治不仅练就了一身很棒的体魄,而且还在与少数民族同胞的交往中享受了真情和愉悦。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对于寻访过程的艰难,王洪治至今印象深刻。2006年4月,王洪治第一次踏访那里的时候,就遇到了大雪封山,交通阻断,只能打道回府。

  第二年9月,老王看准“雪季”到来之前,终于冲破崎岖的道路,迈过了蚂蟥肆虐的稻田,获得了一周左右的寻访机会。独龙族十分奇特的“独龙毯”服装、纹面的老太、旖旎的风光都让老王留连忘返。由于独龙族集聚区的附近还聚居着怒族、傈傈族、藏族、普米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同胞,他又“顺藤摸瓜”,了解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可谓收获颇丰,满载而归。

  最让王洪治开心的是,通过“遍访”5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不仅领略了当地的风情,还与少数民族同胞接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初访一个字深山老林里的少数民族时,常常会碰到热心的少数民族同胞前来带路,并盛情款待,这让看似十分刚毅的王洪治感慨万分。

  王洪治清楚地记得,在一次去县城的路上,因为给一名柯尔克孜族艺人拍照,竟然错过了班车的时间。因为拥挤,他等了5个小时。仍未登上车。正在焦急之际,他受到了当地的一位教师的鼎力相助。这位素不相识的少数民族教师不仅陪着王洪治等车,还想方设法让他挤上了公交车。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位当地少数民族同胞还坚持要送他到下一个目的地。

  王洪治骄傲地说,在他走过的大多数村寨里,都有对他来说,都有自己的知心的朋友。当他在寻找京族独弦琴青年艺人时,京族同胞骑着摩托车,载着王洪治走遍了当地的角角落落、记得在内蒙古莫力达瓦镇,当地的摄影家巴雅尔十分热情帮着联系所需车辆,并陪着王洪治去了达斡尔族的典型乡镇腾克。在那里,少数民族同胞将王洪治奉为贵宾,让王洪治参观了特色民居、木轮车、牧场。还经过特意安全,让乐此不疲的王洪治拜会了民间艺人。

  真情回报 施行“561计划”

  回到位于龙华的家以后,他回顾自己走南闯北、走遍了“少数民族”的各个村寨的经历,感恩于少数民族同胞的鼎力相助,他决定实施“561计划”。这个计划的名称“561计划”的寓意着要为我们56个民族做贡献。

  说干就干,王洪治自2009年起,每年都要从自己的退休金中为有困难的少数民族少儿提供約3万元的经济支持。8年来,王洪治已经为生活上有困难的少数民族捐款24万元。不少受助的少数民族同胞深有感触地说:“武柳老师”(意为56个民族),自己节衣缩食,对我们却是很慷慨,我们都认他为我们的亲人了呐。

  既然是亲人了,就得互相走访。尽管8年前已经实现了“遍访”的目标,但是,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一头扎进“少数民族朋友圈”里,走南闯北地会会老朋友,讲点上海发展的历史,丰富自己的阅历。

  少数民族同胞也喜欢到上海来看他,王洪治总是热情接待。

  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少数民族同胞,王洪治乐做有心人,将自己做“走遍”的过程中,随手拍下来的55个少数民族活动的大头照片,组合在一个版面上,在上海市、在徐汇区以及龙华街道各个层面进行宣传,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让王洪治老人深感欣慰的是,自己坚定地实现“遍访”目标,以及近几年的“互访”,都得到了老人一家的支持。特别是在部队认识和结婚的老爱人,也很理解丈夫的走遍少数民族村寨“壮举”的意义。妻子唯一的要求就是:老王啊,年岁大了,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

  现在,王洪治先生尽管不能经常去台湾看望友人,但是他却会在大陆尽量多地接触台湾朋友。在每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王洪治总会想方设法地前往比赛场地,担当志愿者,为包括台湾少数民族在内的运动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加油。不少台湾少数民族运动员陆续也成了王洪治的“新朋友”。

  不久前,王洪治的老爱人因病去世,悲痛稍有平复,他又“故态复萌”投入了每年走访几个村寨的行动中。除了外出寻访,王洪治还常常在上海接待少数民族同胞,让他们也体会到上海人民对少数民族同胞的深情厚谊。(中国台湾网上海市台办通讯员 冯联清)

[责任编辑:郜利敏]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