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时代两岸关系走势如何?两岸学者在四川进行思想交锋

2018年06月26日 10:10:00来源:中国台湾网

两岸专家学者座谈交流。(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中国台湾网6月26日成都讯 6月23日至24日,以“新时代两岸关系走势与展望”为主题的第三届两岸关系天府论坛在四川成都都江堰市举办。此次论坛邀请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两岸关系研究领域的60多名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和“涉台外部环境变化与两岸关系走势”、“民族复兴前景下台湾社会治理及民意走向”和“两岸经济社会交流合作的前景与作为”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周志怀认为,有利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战略环境将持续发生深刻变化,推进国家完全统一正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他还认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成效将会逐步显现。“31条措施”一经发布,立即在岛内引起强烈共鸣。惠台措施的蝴蝶效应将会不断扩大,这会有助于增强台湾民众的获得感。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永红认为,在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两岸宜遵循“先经济社会后政治安全,先单向后双向,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的路径,不断丰富两岸融合发展的内涵。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殷存毅建议大陆政府提供激励体系,鼓励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现场,殷存毅着重谈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状况”。他看来,面对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台资企业的回应大致分为三类:有的采取积极措施,打造自有品牌,经营通路和技术转型;有的采取保守转移方式,主要靠改变投资地来维持成本优势,如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投资;有的则被迫减产或关场。

  “2011年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倡导以扩大内需来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台资企业视之为转型契机。”殷存毅说,为了获得转型升级的资金支持,以及深化与大陆的合作,部分台资企业开始在大陆资本市场申请上市,这类转变在昆山表现得比较突出,昆山还成立了台资上市企业联盟。最后,为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他建议政府提供一个合理的激励政策。

  台湾学者、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陈德升则建议,在两岸融合发展实践中,大陆应强化台湾40至60岁年龄层民众的功能性互动与网络连接;强化台商转型升级扶持,同时链接台商在台社会功能;落实政策、市场与中下层社会治理互动与连接。

  台湾“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员蔡文轩认为,“31条措施”实施后,未来两岸间企业与专业人才的往来将更为密切,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附”亦更为加深。“总之,未来两岸经济社会交流的前景与展望将系于‘融合发展’理论的实践,若取得重要成果,将可能依此扩大至与台湾方面其他层面的交流。”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赵建民认为,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密切。赵建民很喜欢川菜,来川不下10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与四川社科院交往。这次,他在来四川的航班上,翻看了该航空公司的航线资料,他发现该航空公司往返大陆与台湾的航线有34条,而去其他国家的国际航线普遍仅有15条左右。他颇为感触,并认为这反映出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趋势越来越密切。

  赵建民表示,随着“31条措施”的实施,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将越来越密切,同时这也是两岸民意所向。他认为,“31条措施”涉及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方方面面,将逐步松绑台资企业在大陆从事商业活动的管制,“大陆适时给台湾人才提供就业发展机会,以大陆市场之大机会之多,对台湾年轻人将产生磁吸效果。”

  两岸关系天府论坛如今已经举办三届。赵建民从第一届就开始参加。他说,这些年活动越办越好,汇聚的能人志士也来越多,形成了一场场观点交锋盛宴。(中国台湾网、四川省台办联合报道)

华中师范大学台湾与东亚研究中心教授周志怀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执行长陈德升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仇开明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安林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振广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赵建民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殷存毅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唐永红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东吴大学政治系教授谢政谕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台湾“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员蔡文轩作主题演讲。(图片来源:四川省台办)

[责任编辑:赵苗青]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