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勇:现在不是谈积极财政“淡出”的时候

2009-12-04 08: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肖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

  已经实施了一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取向必须坚持。在取向不变的前提下,明年积极财政政策的节奏、力度、范围、重点应作相应调整,把基本目标锁定在拉动消费需求上

  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反危机的特殊手段,在我国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功不可没。目前,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初显,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向好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全方位”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既要确保经济回稳,又要兼顾财政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财政何时淡出?为此,《经济参考报》记者12月3日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高培勇。

  经济参考报:您如何总体评价2008年11月开始实施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

  高培勇:关于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社会各界目前所能达成的共识起码有两点:其一,经济已经初步企稳向好,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其二,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迄今为止,主要靠的是政策的拉动,支持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强。将上述两点共识联系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出,政府从去年11月开始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举措,已经显现出它的效力。

  进一步看,政府所操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两个: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意到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大特点便是产能过剩,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操用至少遇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在大大压缩了企业投资空间的同时,也相应稀释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和动力;另一方面,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在带来企业减薪和裁员浪潮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就业预期,从而不得不减少消费。其结果,以调低利率和增发贷款为主要工作线索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拉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功效,是肯定要打折扣、甚至打相当折扣的。这意味着,这一次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把积极财政政策推到了宏观调控的最前沿。事实上,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各国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旨在应对金融危机的“经济振兴”举措,大都属于财政政策的范畴。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