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筑基:两岸新媒体人走进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大剧院

2018年10月23日 12:39:00来源:中国台湾网

故宫一角。(中国台湾网资料图)

  本文转载自“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作者:潘伟、赵筱婧

  文化是民族之根之魂,中华文化在两岸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首届两岸新媒体联合采访大陆行活动走进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大剧院,在“一古一新”两个文化地标中,探寻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感受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累累硕果。

宝蕴楼。(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故宫文物“南渡西迁”后走向“两岸合璧”

  “宝蕴楼的红漆木箱子,装载了沉甸甸的历史故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娄玮以物喻史,讲述了抗战期间故宫文物被迫迁移、两岸故宫分离的故事。1933年,在国家板荡、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大批故宫文物开始了历时十余载的南渡西迁历程。其间,故宫文物几乎没有丢失损坏,创造了“二战期间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奇迹的背后,是故宫人赓续文脉、坚守执着的故事,更有人随文物“南渡到台湾,北望不能归”,与家人天各一方。

  海峡天堑,难以阻隔两岸故宫开展交流合作的努力。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互访,并逐步开展文物借展、出版物互赠、合办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2009年10月,台北故宫推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北京故宫等单位共出借了37件珍贵文物,隔绝一甲子的两岸故宫文物首次实现合璧联展。2011年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及“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中法艺术与文化交流特展”,北京故宫又分别借给台北故宫多件文物,与台湾民众分享中华文化的历史瑰宝。

  此次首届网络新媒体两岸记者行活动以故宫为开篇,可谓用心良苦,既是用时代新技术向传统致敬,也是向两岸共同的文化根源致敬。

装载故宫文物的红漆木箱子。(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国家大剧院讲好“两岸人民的故事”

  “不忘初心,艺术为民”,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表示,国家大剧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国家大剧院的成长历程,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缩影。建院10余载,国家大剧院恪守“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的宗旨,既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又聚焦世界经典,以匠心打造精品,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好声音。每年剧院安排演出900余场,普及教育活动1000余场,剧目价格多为80-100元区间,采访的台湾记者纷纷表示票价“十分亲民”。

国家大剧院编排的话剧《王府井》。(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国家大剧院还与台湾两厅院等单位合作,积极开展两岸艺术交流。如讲述北平往事的话剧《王府井》、《风雪夜归人》在台巡演,不断牵动观众的“笑点”与“泪点”,引发现场由衷的赞叹与不息的掌声;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中国之美,世界看见”音乐会上,指挥家吕嘉、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领衔的表演现场座无虚席。此外,云门舞集、优人神鼓等台湾艺术团体也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艺术表演,让大陆观众一睹岛内艺术“生力军”的技艺与风采。

国家大剧院编排的话剧《风雪夜归人》。(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中华文化是两岸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

  文化的内在特质是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存在,回答最重要、最根本的“我是谁,为了谁”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文化认同带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复兴也将进一步推动民族与国家复兴。首届两岸新媒体联合采访大陆行活动以文化开篇,深意不言而喻。

  30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从无到有,从单向到双向,遍及文学、艺术、美术等广泛领域,走过了一段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历程,创造了大量惠及两岸同胞的文化产品与精神财富。“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的进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谁都阻挡不了的。两岸同胞要携手努力,不断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好共同的民族文化根基。

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团走进北京故宫。(图片来源:“海研智库”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何建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