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学生自杀是应试教育惹的祸?这些教育批评很忽悠

2017-12-25 13:11: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原标题:爸妈成功学 盘点那些忽悠人的教育批评

  2017年到了尾声,盘点一下舆论圈里圈外的教育观点,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那些但凡给教育扣上“应试教育、愚蠢教育、违背人性、反教育、反常识”等帽子的文章及其观点,言辞越激烈越能吸引粉丝点赞,故事越离奇越是流量汹涌。而此时,事物发展的基本逻辑、教育的本质规律都无需顾及。

  其实,教育言说,或教育片断感悟,或教育评论,或教育著作,无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理应对教育有所裨益,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然而,现实中很多教育言说起反向作用,使教育工作总体氛围变差,矛盾加剧。对美好教育的追求,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家长殷切的希望,然而现实中大多家长并不能如愿。因而各种教育言说中只要你罗列教育不良现象,总能唤醒大家对教育的不良体验,引发围观。下面就常见的非常有“号召力”的教育谬论作些辨析。

  误区一:回归常识才能做好教育?

  呼吁“回归常识做教育”的“教育家”“评论家”犹如过江之鲫,见多不怪。显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然而,教育学的许多观念和说法不是像自然科学中的概念那样有清晰精确的定义和判断,通常只能是描述性的。被认为是常识的一类说法,有许多是习非成是,或不正确或不全面或包含自相矛盾。

  类似于“勤有功、嬉无益”之古训,似乎很正确,但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于儿童成长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常识与科学相区别之处。

  现在一些批判性的论断,已形成共识,但经不起推敲。礼教杀人?著名的哲学家贺麟问“自由、民主”不杀人吗?八股文是僵化无用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它也是语言表达形式的一种精致化,作为衡量语言水平的尺度,不见得输于语文的标准化考试。

  辨析:教育就是生长,生命的成长就是不断成熟与进步,然而事实上这种进步并不是线形的,知识获得的同时是好奇心与想象力的退化。知识不重要,智慧重要,但智慧能教吗?成功不重要,幸福重要,但失败的人生,如何体悟出幸福呢?失败倘可以享受,那人生又何须奋斗呢?考得好不重要,发展得好才重要。但发展为什么要排斥考试呢?某所学校考得好,便有应试教育的嫌疑,这也是社会共识啊。阿Q认为凡和尚一定与尼姑有私情。这两种思想方法不是也很一致吗?

  有些所谓常识,前提就错,像某老师的学校医院比较论,医院优于学校论,本身便不合于常识。病人不交钱,医院一定拒之于门外。学生交不起费,学校一定得设法不让他辍学。好学校与好医院谁更人道?但能这样比较吗,虽逞一时口舌之快,然则于改进教育有益吗?

  此外,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智力的开发越早越好,儿童成长过程中错误犯得越少越好,学生受管制越少,自由活动的天地越广,创造性思维越发达等,好像也并不尽然。不同的学生成长方式不同,甚至相左。又如“不跪着教书”,好像有人要他跪,或别人都跪着,他偏不,有傲骨!推而广之,营业员、清洁工、护士、驾驶员等各行各业,谁都不应跪着呀!但如果大家都高傲地说,我是不会跪着服务的,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这无非迎合了社会上的一种民粹情绪,以博取民主斗士的美誉,所以常以“常识”之名反科学。著名教育学者吕型伟说过:“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愿教育学者们摒弃简单归因等逻辑谬误而把求真求是作为教育的“常识”。

[责任编辑: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