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新闻

为了全村吃上白米饭,他凿山36年,痛失两位亲人,修了一条“生命之渠”……

2017年04月19日 15:52: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2017-04-19 13:13:02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责任编辑:袁晴   有的人一辈子做了很多事,

  有的人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寓言故事里的“愚公移山”,

  被人当做一种无法企及的精神。

  当“愚公”真的出现在现实中开山劈石时,

  这种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

  因为,

  他用一辈子的坚守改变了几代人的生活。

  他叫黄大发,

  贵州省遵义市团结村的一名老干部。

  “引水”、“修路”、“通电”,

  这是他担任村里带头人时立下的誓言。

  没有人能想到,

  这个在当地看来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誓言,

  黄大发用了40多年一一兑现。

  黄大发

  民主自然村旧称草王坝,

  是团结村的一个分支,

  位于黔北的大山深处,

  平均海拔1250米,

  没水、没电、没路,

  是当地最边远、最贫困的一类贫困村。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谷沙,

  过年才有米汤喝!”

  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

  也是1995年前草王坝的真实写照。

  为了全村吃上白米饭,他凿山36年,痛失两位亲人,修了一条“生命之渠”……

  草王坝地貌(图片来源:遵义市委宣传部)

  “包谷”就是玉米,

  草王坝没有水源,

  石漠化严重,

  农民不敢种水稻,

  只能种玉米、红薯、土豆等

  对水分需求不高的作物,

  包谷沙饭(玉米渣)是那个年代的主食。

  包谷沙饭

  人的饮水同样艰难,

  全村只有一口望天水井,

  井水是雨水从山脚的石头缝里

  一点点渗出来的。

  由于水源有限,

  全村老少只能不分昼夜地排队挑水,

  挑一次要排队一个多小时。

  望天水井

  滴水贵如油,

  没有水就没有致富的希望,

  甚至没有生存的希望。

  1995年前,

  草王坝村人均粮食150斤,

  人均产值仅80元钱。

  由于贫穷,

  村里的男人娶不上媳妇,

  光棍村的名声不胫而走。

  人们心里都明白,

  缺水是草王坝贫穷的根源,

  而黄大发则是拔除这一穷根的功臣。

  黄大发1936年在草王坝出生,

  是一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

  1959年,

  23岁的黄大发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

  缺水是黄大发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虽然草王坝这个村庄没有水源,

  但是几公里外的野彪村却水源富足,

  如果能把野彪村的水引到草王坝,

  全村的饮水和灌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问题的难点就在于:

  两村被大山绝壁隔断,

  修水渠的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

  黄大发不怕困难,

  穷苦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从来不会被困难吓退缩。

  上世纪60年代初,

  黄大发带领村民开始了第一次修水渠。

  当时,

  这项工程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被时髦地命名为“红旗水利”,

  寓意打造一条遵义的“红旗渠”。

  然而,

  修渠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由于不懂技术,

  测量靠竖起竹竿用眼睛瞄,

  没有水泥就用泥巴糊在沟壁上,

  洪水一来,

  几下就把沟渠冲垮了,

  修修补补十几年,

  水最终也没有进入到草王坝。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