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学思践悟·十九大】宋清辉:留得青山在不愁无金银

2017-11-23 09:54: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认为,建设绿水青山,不是将水染绿,不是将山用颜料涂成青色,不是守着山水不让任何人进入,更不是一句常喊的口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多重含义。

  第一,绿水青山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在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各种生产资料中的一种。譬如在农业种植方面,优质的水资源能够让农产品在最初的生长环节就健康绿色,让人们吃得放心。优质的生态资源还将吸引众多的游客前往参观,这对当地的旅游业以及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优质的生态资源环境,能够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创造出超越前期的GDP水平。

  第二,保护生态环境,不造成资源浪费,也是一种财富。譬如我国曾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经济也在短时间内看似快速发展。没有预料到的是,生态环境的自然规律也让先污染的模式支付了相当多的“利息”,不少被严重污染的地域对后期的生产建设造成了恶劣影响,我们不得不花费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经济代价来治理,令快速发展经济的健康程度大打折扣。

  如今,我国依然在为曾经过分追求快速发展支付了因破坏环境所生成的“利息”。如果在数十年前的能够在发展经济、发展工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必然会更加健康。

  第三,绿水青山是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净化系统,如果全世界都能够遍布绿水青山,那么这对全球人类而言都是一件好事。优质的空气、优质的土壤、优质的水源,是人类健康生存、生命繁衍的重要基础。

  优质生态环境产生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知晓这一点的人定然不在少数。然而,我国当前的社会体制下,很多地域看重的依然是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未来长期的发展,这些地方在大喊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是在底下继续进行着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的行为。

  绿水青山的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来不得心浮气躁,不宜以强制性要求的手段要求各地完成所谓的环境保护任务,否则有可能出现反向效果。

  要求一个地方在短时间内将原来污染的环境修复,达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当地的人们会在上有政策的情况下,用土将污水掩盖、买来新的树苗种在指定的地方,如此之下虽看不见污水黄沙,但土早已成为毒土、树苗无法扎根,投入的资金打了水漂。

  要让绿水青山的建设有效落实,需要让全社会知道这些工作不是强制性任务,而是惠及全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让各界知晓绿水青山不仅能让环境更为优质,还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收益。因此,政府更需要引导人们建设、优化绿水青山,而不是强制性的下达命令。

  当前,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地方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有些地方被改造成为了景区,有些地方的农业发展得到综合提升,有地方因为优质的生态环境获得了大型企业的关注,令招商引资变得更加容易。

  重新恢复绿水青山,需要人们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环保工作中的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收益,而且产生的收益也不会是直接收益。例如政府出资将污染严重的村镇实施了环境重整,优质的环境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观光,当地居民以此开发了旅游产业获得收益。看起来,政府出资之后似乎没有获得收益,但当地可长时间持续的旅游产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作者系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台湾网特约经济学家宋清辉,著有《一本书读懂经济新常态》等书)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