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党朝胜:台湾深陷穷与乱的恶性循环

2017-07-19 10:1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针对岛内媒体近日的消息,深圳财政收入早在2015年即已超过台湾。华广网19日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党朝胜的评论文章指出,往日号称“钱淹脚目”的台湾,为何在20多年里输得这么惨?深究其因,都是“台独”惹祸,让台湾陷入乱与穷的死循环。众所周知,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浅碟子经济”,两头在外,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走出去”,这本是条双赢之路。然而,台湾经济“走出去”是被“台独”逼的,且是经第三地“悄悄出走”,当然不能反哺岛内。而今蔡当局依然如此固执,看来台湾还会继续穷下去、乱下去,并最终形成穷与乱的恶性循环。

  全文内容如下:

  岛内媒体近日消息称,深圳财政收入早在2015年即已超过台湾。按其提供数据计算,深圳2015年财政收入约7200亿人民币,台湾2015年财政收入折合人民币仅5740亿。往日号称“钱淹脚目”的台湾,为何在20多年里输得这么惨?深究其因,都是“台独”惹祸,让台湾陷入乱与穷的死循环。

  一、台湾变穷已成趋势

  台湾经济曾以连续高速增长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但经过近30年的折腾,台湾经济已荣景不再,甚至可用越来越穷描述。以下几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是GDP增长缓慢。按美元计算,1990年台湾GDP为1700亿美元,2016年5287亿美元,仅增长2倍多。若将两岸进行对比,大陆GDP同期增长近29倍,1990年台湾GDP约相当于大陆的43.8%,但到2015年仅约4.7%。若纳入省市排名,台湾在全国仅能排名第六。

  二是台当局债务增长迅速。数据显示,1990年台当局债务仅约1900亿新台币,2016年约5.3兆新台币,增加超过26倍,人均负债23.2万元新台币,按目前还债速度,需87.9年才能还完。若加上潜在负债17.7兆新台币,则达人均75.5万元新台币。

  三是经济增速低迷常态化。1960年到1990年,台湾经济增速超过10%是常态,1990年到2000年中速增长是常态。2000年之后进入低速增长期,有时甚至为避免负增长,“保一”、“保二”成为施政努力方向。

  四是社会分配不公严重。据台媒消息,当前全台收入排名前5%,拿走全台31%所得;全体受雇者中月薪不到2万新台币者53.4万人,占6%;不到3万者335万,占37.9%,不到4万者602万,占68%,即近7成上班族月薪不到4万元新台币。

  五是实际工资收入长期停滞。台“主计总处”数据,2016年岛内受雇者实质总薪降0.77%,衡量购买力的每月实质总薪资4.6万余新台币,不及2000年水准,倒退16年。岛内媒体断言,受“一例一休”影响,今年岛内劳工的薪资将更少。

  六是青年贫困现象严重。岛内媒体消息,当前岛内毕业生初入职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仅与1990年代末相同。台1111人力银行最新调查,约41%毕业生有贷款,平均负债超过20万新台币,而企业愿提供的薪酬仅约2.8万。

  从全球范围看,任何经济体的增速都有高有低,甚至难免短时负增长,但总体呈现周期性波动(多为“V”型或“U”型),且长期趋势总体向上,增速图若呈“L”型则被誉为失败经济体。上述数据表明,台湾经济从1990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实可称为“失败经济体”。台湾正在变得越来越穷!

  二、台湾经济因“乱”而“穷”

  台“行政院长”林全日前受访时称,9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很多产业外移大陆与东南亚,导致台湾即使经济成长率提高也未必改善就业状况,进而造成台湾薪资偏低、社会分配不平衡。显然,林企图以表象掩盖真相,且极力回避台湾产业外移、台湾趋穷的真正原因,即“台独”干扰。

  众所周知,台湾经济是典型的“浅碟子经济”,两头在外,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走出去”,这本是条双赢之路。与台湾经济形态类似、同属“四小龙”的韩国、香港、新加坡都受惠于此。然而,台湾经济“走出去”是被“台独”逼的,且是经第三地“悄悄出走”,当然不能反哺岛内,岛内产业升级与民众福祉自然受到严重影响。

  80年代后期,台湾经济发展遇到结构性瓶颈,而大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给台提供了巨大机遇。当时,岛内产学界普遍认为“台湾经济腹地在大陆”,李登辉也有此类表态,台商首波“大陆热”由此出现。若能按上述理念推行必然两岸双赢,台湾经济新荣景可期。但李登辉基于“台独”分裂思维,于1993年初推出“南进政策”(后改称“南向政策”)以减缓台商投资大陆步伐,但现实立即证明“此路不通”。1995年初台“行政部门”结合台湾实情推出“亚太营运中心”,选定制造、海运、空运、金融、电信、媒体等6大专业营运中心,以求让台在21世纪以“大自由贸易区”在亚太地区扮演枢纽和中心角色。该规划一出台就被称为“前瞻性计划”,只要其中一项落实也能为台湾创造新机遇。但该计划实施的前提是两岸“三通”,李登辉反对“三通”,该方案自然无法推动。1996年下半年,李登辉推出“戒急用忍”严控两岸经贸,让该规划彻底泡汤。于是,外企纷纷撤离,岛内企业也转经第三地前往大陆。此后又经陈水扁8年“急独”,最终导致台湾产业空洞化、经济边缘化。

  2008年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代来临,两岸签署系列协议进入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新局面。开放的两岸政策不仅为岛内引入“经济活水”,还为台湾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2008年7月4日大陆旅客正式入岛,2010年两岸签署ECFA,落实ECFA早收清单;对外事务方面,台与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台湾经济出现向好局面,2010年台经济增长率达10.7%。然而,遭受惨败的民进党不改阻挠两岸经济合作的本性,在全台掀起大规模社运,而被各界寄予厚望的马英九在不该模糊、不该妥协、不该姑息、不该放弃的地方都让步了。最终导致大陆资本入岛受限、“服贸”无法生效、“货贸”未能谈成、“自贸区”规划胎死腹中,台湾经济转型升级,民众薪资提升的机会再次被浪费,美国媒体也感叹台湾“自甘堕落”。

  三、台湾社会因“穷”而“乱”

  虽然台湾经济持续低迷连带财政收入受损,但许多必需与非必需却在持续增加。

  一是福利支出。福利支出本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纵观全球,基本都会量入为出。但在岛内,福利支出(尤其是财政负担部分)却成朝野争夺选票的筹码。如当初民进党力推老农津贴,在朝野竞争下,最终从每月3000新台币飙升到7500。目前,岛内福利支出已占财政总支出的1/5到1/4。

  二是军购支出。“台独”为自我壮胆不断加大对外军购,甚至导致政党将军购量作为争夺选票的资本。网上搜集的不完整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台对美军购总额(含意向)超过650亿美元,按当前汇率超过2兆新台币,另有维护费及对他台军购额未算入。

  三是对外事务支出。为在国际场合推行“台独”分裂,李登辉、陈水扁没少当“凯子”。媒体消息,李登辉每年“外交”花费以数十亿美元计,1995年李赴美活动前后花销近1000万美元。陈水扁“冲撞外交”总量虽不得而知,但仅对美游说一项每年花费300多万美元,另有政客与“外交”掮客上下其手贪渎。

  四是政策浪费。自李登辉始,台行政团队寿命都不长,许多重大工程如“四年台建”、“六年台建”、“振兴方案”等常被中途废止。因政治斗争“核四”被废,更让2838亿新台币打水漂。蔡英文执政后为维系其错误路线又是大手笔。为落实“新南向”将企业南引,各部门预算合计达42亿新台币,据传还有对相关企业的补助,迄今台企“新南向”投资至少20多亿美元。为讨好特朗普,蔡还鼓励台企赴美投资,届时岛内资金将进一步减少。一年多来,陆客剧减造成观光业者700多亿新台币损失,为凑人数,观光部门花大笔费用补助外籍游客,50人以上旅游团每人补助超过400新台币,而高雄市为吸引东南亚、东北亚游客,每晚补助300新台币。为提前绑桩,蔡当局推出“前瞻计划”,预算高达8800多亿新台币,后被至4200亿,舆论普遍认为看不见其对经济的拉抬作用。此外,蔡当局不仅已花55亿新台币购买美国报废舰艇,还为“潜舰自造”计划编列数百亿预算。

  庞大支出让台湾财政捉襟见肘,社会福利濒临破产,但民众还要继续生活,选举还需继续花钱。于是,民进党以“改革”之名拆东墙补西墙,以“转型正义”之名扣押国民党及其附随组织的“不当党产”,导致朝野对立加剧;为兑现修改“劳基法”承诺,强推“一例一休”立法,让劳资双输;为兑现“年金改革”承诺,强行“立法”大幅削弱“军公教”人员退休金,虽暂缓养老金破产,却让台当局失信,并将扩大贫穷阶层。蔡当局所作所为动了普通百姓的奶酪,必然引发更大动荡。蔡执政以来,岛内民众一波波走上街头,蔡英文民调急剧下挫,以至民进党内有人开始公开挑战蔡英文,着手准备2020“大选”,民进党内部也开始乱了起来。

  早在1990年代中期,岛内媒体便一针见血地指出,“台湾经济问题的症结不在于经济因素,而在于非经济因素”,包括政党恶斗、行政效率低下、“法制”不足、治安恶化、社运不成熟、两岸关系等。20多年过去了,上述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干扰依旧,甚至不断恶化。郭台铭日前就公开表态,除非必要不考虑到台湾投资。或许,这也正是蔡所期待的,其竞选政见就是强调就业与分配而不重视投资。只不过,没投资就难实施经济转型升级,更难以增加收入与就业。看来台湾还会继续穷下去、乱下去,并最终形成穷与乱的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