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李贺:台湾青年认同为何会“去中趋台”

2015-04-13 23:5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李贺参加第七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中国台湾网记者 李杰 摄)

  中国台湾网4月13日海南三亚讯(记者 李杰)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副主任李贺在此间举行的第七届两岸青年学者论坛上指出,近些年,两岸民众的认同倾向并未因交流合作而快速拉近,台湾青年人的“去中趋台”、“恐中拒统”意识反而日趋严重。上述台湾青年认同的现象背后,有着较为深刻的国际、岛内、两岸、历史等各方面的背景原因,正确认识这些原因,有助于理解台湾青年的真实想法与愿景,有助于寻求解决之道。

  李贺表示,台湾青年形成“去中趋台”、“恐中拒统”意识认同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两岸政治差异、经济差距等造成的结果。尽管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但由于1949年以后的长期隔离,两岸各自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两岸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差异。

  在自认为选举制度更加有利于民主、自由、人权的情况下,台湾青年普遍不认同大陆政治制度,反而不断强化“本土意识”、“台湾意识”,进一步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上出现“去中趋台”的趋势。

  而两岸经济差距也越拉越大,在岛内别有用心人士的煽动下,台湾青年出现担心大陆经济对台湾经济的“磁吸”作用、恐惧大陆“以经逼统”、害怕大陆抢占台湾就业机会、不满两岸红利独厚权贵资本等等心理疑虑与反感,从而也对台湾青年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王振寰指出,当台湾民众越认识自己,越清楚两岸的差异时,“自然主体意识和自我认同会更强”。

  二是台湾“去中国化”教育的后果。由于国民党在两蒋时代长期的“反共”教育,以及李登辉与陈水扁近20年的“反中”教育,加上“本土化”教育,台湾民众中“恐共”、“恐中”、“恐统”情绪仍在。特别是在“去中国化”教育下成长的台湾一代,大多为1980年-1990年间出生,目前正处于20-35岁的年龄段,他们的“恐中反中”情绪较为浓厚。去年“太阳花”事件的组织者、参与者绝大多数正是受“去中国化”教育下的青年学生。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