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两岸领导人会面五周年,民进党当局都做了些什么?

2020-11-10 15:0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10月28日,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询问未来两岸领导人再次会面的可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回答:“2015年11月,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实现了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晤。您觉得两岸现在的气氛和条件具备吗?”

  将时间回溯到2015年11月7日,这一天是两岸关系历史上重要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时隔66年之后的首次会面,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两岸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这次会面中,确立了坚持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基础上发展和深化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大原则和大方向。

  但令人既气愤又叹息的是,时隔五年,两岸关系不仅没有如两岸人民所期待的那样实现进一步发展,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倒退,以至于不具备再次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的气氛和条件。这五年里,大陆的对台政策没有改变,仍然积极努力践行着两岸领导人会面时所达成的各项共识。因此,我们不禁要问,五年以来,民进党当局究竟都做了些什么,如此严重地破坏了两岸领导人会面给两岸关系带来的良好局面和气氛?

  否定“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是两岸关系稳定之锚。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九二共识”的重要性。只有承认“九二共识”,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才能和平地坐下来一起共商两岸关系的未来。这是大陆对台政策一直以来的立场,从未改变,也从未动摇。

  但蔡英文自2016年出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想尽办法、耍尽花招,妄图否定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为讨好“深绿”政治势力,不仅要求在民进党内不提“九二共识”,甚至在2019年1月5日要求岛内其他政党也不要再谈“九二共识”。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在今年8月22日质问蔡英文:为什么宁可承受战争风险,也不愿接受能促进和平、可以避战的“九二共识”?

  其实答案很简单,这种罔顾两岸人民利益的倒行逆施,为的不过是蔡英文的一己之利,以及民进党的一党之私。

  妄图挟洋自重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之际,蔡英文就第一时间跳出来表示祝贺。在中美关系因贸易摩擦和随后的贸易谈判而出现变化之际,民进党当局又多次跳出来“蹭热度”。在2020年美国大选进入冲刺阶段之时,美国政府和国会内个别有着“反华臆想症”的政客,妄图借高调反华捞取政治资本,不断给中国制造麻烦,尝试挑衅中国的底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进党当局不仅不竭力避免沦为美国部分政客反华闹剧的“棋子”和牺牲品,反而做出一系列出卖台湾民众利益,讨好“洋大人”的“卖台”丑事,置台湾于大国博弈的危险夹缝之中。在中国大陆、欧盟、俄罗斯都拒绝开放进口含莱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国猪肉制品的情况下,民进党当局一改在野期间的主张,于8月28日突然宣布开放针对此类美国猪肉的进口。岛内舆论哗然。就在“美猪”入台的同时,民进党当局强行驱离了广受岛内民众喜爱的淘宝、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一批大陆企业。而这一切只为讨好那些主张“美国优先”的洋大人,实现民进党当局挟洋自重的妄想。

  幻想“以武拒统”

  民进党当局从未放弃过“以武拒统”的幻想。在美国部分政客和军火商的撮合下,多次从美国购入军火。美国10月份仅一周内同意售台的武器项目,价值就累计突破千亿元新台币,以至于台行政主管部门“主计总处”主计长朱泽民在回应外界质疑预算是否充足时,说出了“还有举债空间”的话。这种将岛内纳税人的血汗钱塞满美国军火商口袋的行径,既是对岛内民众的极度不负责任,更是对大陆统一祖国决心的严重挑衅。

  在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对祖国领海领空的正常巡逻飞行时,民进党当局不仅试图“驱离”解放军军机,更是妄想引入美国战机实施挑衅。蔡本人在岛内城市大搞“战备周”,并滑稽地将装甲车和飞机发出的声音称为最让人安心的“引擎声”。绿营媒体不停给民众洗脑,灌输根本没有可能的“外部势力军事介入”,妄图将岛内青年变成“台独”的炮灰。

  在两岸领导人会面后的五年间,尽管大陆方面一直积极主张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但民进党当局一意孤行,否定“九二共识”,妄图挟洋自重,甚至幻想以武拒统,严重背离2015年两岸领导人会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而破坏了两岸领导人再次会面的气氛与条件。中华民族的历史早就证明,任何试图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人和群体,必将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这里要正告民进党当局悬崖勒马,早日醒悟,回到承认“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台湾同胞谋福祉的正轨,为下一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良好的气氛与条件。(文/穆易)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