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印记】塞外小村的“旧梦”与“新生”

2017年10月24日 08:31:00来源:中国台湾网

昔日旧居与今日新宅(作者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尔多斯市,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它的“经济神话”让鄂尔多斯人都很自豪。我的家乡就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下边的一个村里,村子距离县城上百里地,非常偏僻,所以,村子的发展,其实就是鄂尔多斯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十多年前,村里还没有通电,村民家里晚上大部分是点蜡烛,有老一点的村民家还在点油灯。当时很多人还住在土房子里,家用电器这个概念在当时,应该还是专指手电筒和收音机的时期,耕地劳作靠的还是人力和牲口。村里一到太阳下山,牛羊归圈,吃过晚饭,灶台熄火后就陷入了寂静。那时人们的吃食大多是自家种的粮食为主,没什么油水,自家养的猪羊也大多卖掉补贴家用;夜里,村里妇女大多做点针线活儿,或者唠唠嗑,男的则是抽抽旱烟来打发(纸烟虽然已经有了,但是村里一般人还抽不起),打打扑克牌。但当时人们过得很踏实,也很容易满足,如果把现在的年轻人放到二十年前的村里,估计会无聊死。

库布齐沙漠边缘(作者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一直很好奇,祖先们怎么会想到来这个地方定居,看地图显示,这里应该就是库布齐沙漠边缘,很荒凉的地方,不仅缺水,而且耕地也以沙地为主,产量不高,草也不是很多,畜牧业很难发展,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场景就是春天里铺天盖地的黄沙和一眼望不到边的沙丘。

“电”率先打开了偏僻乡村的“大门”(作者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村里人就这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着粗茶淡饭,过着单纯的苦哈哈日子。在与出生在东部地区的朋友们聊天的内容中,我大概算出,我的家乡要落后东部五到十年左右。这一切的改变,在我心目中,是从一根根树立起来的电线杆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向内陆吹来,终于,村子夜里烛光撕不破的黑暗角落,被电灯的强光照亮了。

柏油路修到家门前(作者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改革开放和后来的西部大开发给村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村子的变化日新月异。现在,村民们住上了干净整洁又安全的砖瓦或者楼板房,很多村民家里都有了私家车,在我们村,虽然远离县城上百里地,但是柏油路却通到了村民们的家门口。村民们劳作的工作量大大降低,农用机械被大量的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再加上种子的品种改良,灌溉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逐年上涨。政府“三农”政策的补贴与扶持,让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村里村民的消费水平和城里人已经有的一拼了,村里的亲戚有时会很骄傲的说,“我们吃的比城里人更绿色更健康,都是自家种的,自己吃着更放心”。听家里人说,现在村里又兴起了网购和网售,村民们也开始逛网店,并将农产品发布到网上去销售。

新居与它的主人们(作者供图,中国台湾网发)

看着村民们说起自己今天的生活时绽放的笑容与谈到那辛酸过往时的唏嘘,再与自己儿时的记忆相互对照下,曾经就仿佛一场旧梦,今日则宛如一次新生,而这一切都需要感谢我们拥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中国台湾网网友:毛豆)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