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改革·印记】从“乡愁”看两岸三个阶段的变化

2017年10月16日 08:38:10来源:中国台湾网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是诗人余光中在上世纪70年代写下的著名诗篇《乡愁》。那个时候,两岸互不往来,乡愁成了牵扯两岸游子与亲人之间的牵绊。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大陆开启了台湾同胞探亲的政策,许多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台湾同胞开始陆续登陆。他们好奇,他们焦急,他们早已经翘首以盼。除了回到故乡探亲,还想看看大陆的发展情况。在那个时候,相信很多大陆有台湾亲戚的人都记得很清楚,台湾那边来了亲戚,很多都是大包小包,有的扛着电视机,有的扛着录音机,甚至有的还扛着一些旧衣服,他们回来探亲,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种“变相”的扶贫。

  随着两岸的交流越来越多,也随着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开始登陆大陆,开始了台商投资大陆的时代。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2000年左右,台商投资大陆成为热潮。大陆方面也对台商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大陆与台湾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台商以及外商的大量投资也为大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台商时代曾经创造过一些经济圈,甚至还曾经在大陆创造过一些经济名词,比如著名的“三来一补”就是其中之一,广东台商经济圈、苏南台商经济圈等,不光让大陆的就业受益,而且让很多台商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

  后来,随着大陆不断的累积经济能量,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特别是从2009年之后,大陆一些沿海地区开始了“腾笼换鸟”的政策,一些低端产业、低端制造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腾换地方,同时,也随着工人工资的大幅提高和劳动保护法律的日趋严格,大量的台商因为其固步自封的原因,经营活动范围越来越逼仄,台商的辉煌阶段不再。

  在这个过程当中,随着大陆产业升级的加快,需要大量的中高端人才,也因为台湾方面在电子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着的优势,所以,开始有大量的台湾干部“西进”大陆,在一些电子企业担任中高层职务,这也就是所谓的台干时代。

  但是,大陆的产业升级速度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快速,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陆方面不光是在软件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在手机硬件供应链方面逐步占领全球市场的重要份额。在这个阶段不管是台湾的“两兆一星”还是手机供应链,都受到大陆的全面追赶,有的甚至已经超过台湾,大量挤占台湾的产业份额。曾经作为全球重要半导体供应基地的台湾,也因此面临着大陆和韩国的严酷竞争,而“两兆一星”产业更是全面溃败。台湾劳工二十年不涨的薪资成为久为台湾社会诟病的重要课题。不少台湾年轻人试图到大陆来寻找机会成为新的时代标志,有媒体称:台劳时代终于到来了。

  从原先的台商时代,到后来的台干,再到后来的台劳。两岸变化的太快,快得有些让人目不暇接。大陆经历的这三十多年,或许每个人都有着切身的感受,但如果从一个侧面来观察,可能这种感受会更加强烈一些。两岸的“乡愁”也不再是充满惆怅的遥望,在这个快速进步的时代,或许就像是逆水行舟,没有进步就意味着退步。(中国台湾网网友:向帅)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赵静]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