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当局在文博圈刮起了“台独风”

2018年09月21日 11:20:00来源:中国台湾网

  华广网19日发表厦门市台湾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杨仁飞的评论文章说,文博系统是蔡英文当局推动“台独”意识形态落地的重要领域,与课纲大调一样,它是“文化台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进党、蔡英文当局“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去中华民族”的重要实验场。如今,台湾文博系统在“台独”指挥棒的影响下,全面刮起“去中国化”风,后续影响不容低估,大陆方面需要通过主动作为,通过传统文化坚守与现代文化创新,引领中华文华前行,拉近两岸年轻世代的文化心灵距离。

  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台文博系统充斥“去中国化”、对抗性的思维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后,两岸文博系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来到北京,向大陆“借宝”,充实秋季在台北揭幕的清“雍正大展”。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率团访台。这是两岸故宫高层首次正式互访,由此达成故宫(大陆)借出雍正画像(台北故宫没有收藏)参加当年“雍正大展”的合作谅解,进而推动了两岸故宫一甲子的合作盛事,引起了两岸乃至世界的高度关注。

  然而,随着蔡英文上台,两岸故宫合作截然中断。原因有二:一是蔡英文当局迟迟不肯对“一个中国”表态,且在“台独”路上狂奔;二是两任台北故宫院长林正仪与陈其南公开宣扬台北故宫“在地化”以及表达对两岸故宫合作的敌视立场。

  2017年蔡英文上台后,委任的院长林正仪开始推行台北故宫“在地化”计划。他曾表示,台北故宫难获台湾民众“认同与爱好”,是因不够公共化与“在地化”。他推“故宫文物下乡”计划,意涵由“台湾主体性”出发,追求故宫与台湾民众的新连结。2016年11月,故宫(大陆)出版《故宫画谱》,一些图片扫描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等出版品。在敌视大陆、视两岸为“两国”的心态作祟下,林正仪却表示将尽快到北京法院向故宫(大陆)提起诉讼。2018年7月接替林正仪的陈其南,声称台北故宫与台湾这块土地没有关系,要把台北故宫变成“台湾人的故宫”,要继续推动台北故宫“土著化”。

  1955年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廖新田强调,博物馆展览呈现政治色彩,反映国家认同。他公开强调民进党“文化台独”主张,“我们是以台湾文化作为我们大的架构,去发展汉文化、在地文化,去发展东南亚文化,去发展南岛语系,去发展西方对我们台湾艺术的影响,所以这个统统叫做‘台湾文化’。而台湾文化里有汉文化、有日本文化、有美国文化、有南岛语系,有各种不同的文化,这个叫做‘多元’。我的架构里面,不会让某一个文化独立或独尊出来,我们统称这个就是在台湾的多元文化发展,是文化的多元性。当然,某些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比如说,汉文化里面我们讲汉语,但是这个语言已经内化成在地了。对我而言,在地跟现代化比什么汉文化、什么文化来得更重要。”廖新田这一论述与郑丽君草拟的“文化基本法”思路一脉相承,充满“台独”的文化想象。

  台北故宫凸显“台湾气息”

  过去两年,台北故宫的布展体现强烈的“在地化”倾向。2017年林正仪推“迎向在地化故宫:10月17日台湾文化日”,当时传出原定于2017年7月的“万世师表──书画中的孔子”展中有将“万世师表”字样撤换的声音。2018年,台北故宫推出所谓新计划,称以新故宫精神“汇聚、揉合与链结新的时代、新的社群、新的价值、新的趋势等所有新的元素,成就一个联系过去与现在,同时进行未来新创再生的新故宫,企图打造一个具公共化、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在地化与年轻化的新故宫”。陈其南上任伊始表示,“土著化”让故宫的内在连接回到台湾,并且会多收台湾作品。

  早在陈水扁时代,台北故宫南院定为“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2019年故宫南院又将更换主题,而名称将是“地理大发现时代东亚地中海概念中的台湾福尔摩沙”。在这个展览中,台湾历史层位分3层:A层为台湾是南岛语族的原乡,B层为清代以降中国天朝为中心的大陆帝国范畴,北院故宫所代表之意象。介于AB两层之间的东亚海域,是明代大航海时期最精彩活跃的历史舞台。“史博馆”馆长廖新田认为,“根据陈其南的规划,台北故宫北院固守原有的中国文化路线,故宫南院则发挥让民众认识东亚文化、海洋文明的功能,两者搭配平衡而巧妙。台湾地区四周环海,却长期忽视海洋文化与邻国文明,希望台北故宫可以发挥‘博物馆龙头’的气魄,引领观众和其他博物馆深入挖掘世界文明与海洋文化”。

  在这一系列展览与活动调整中,明显看到台北故宫放弃了文博优势,淡化了对台北故宫常展或特展的中华文物宣传,并且刻意强调台湾与世界的连结,夸大台湾文化的“在地化”。其中,备受争议的展览是在日本出名的当代台湾漫画家郑问台北故宫大展,岛内文博学者直指台北故宫有人将博物馆政治化,将台北故宫导向一个现代动漫作品展示的场所。前故宫博物馆院长冯明珠指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台湾福尔摩沙”这一主题,是陈水扁执政时代的博物馆显学,许多博物馆包括台北故宫,都曾策展相关展览,但将相关研究策展和成为一个博物馆的主题,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史博馆”酝酿“正名”

  廖新田在2018年4月的“出国报告”中谋划去“国立”,改名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就其‘国家’历史使命与未来愿景,‘国立历史博物馆’应该可以考虑‘正名’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呼应馆内的‘国家画廊’,以及台湾艺术界、国人、国际社群的殷殷期待”,“‘国立历史博物馆’名称上隶属历史博物馆,理应肩负‘国家’历史线轴之梳理、呈现的责任,强化‘国立历史博物馆’之‘国家’历史概念之展览与推教实践,深化与明确化‘国家级博物馆’的定位”。“‘国立’跟‘国家’当然是一字之差,但是,我们未来的方向是朝向‘国家历史博物馆’的角度,部(‘文化部’)里面有考虑过,但决策权是在部长、是在部,我们持续会跟部里做建议跟沟通。”这一段报告明确指出,蔡当局文化部门已酝酿“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只因议事日程的关系,尚未列入2018年台文化部门的工作规划中。

  此外,“史博馆”也将变成台湾故事馆。

  “史博馆”前主任秘书徐天福8月17日接受中评社专访表示,位于台北市南海路的“史博馆”从今年7月1日起,罕见闭馆整修3年,包括从河南博物院考古出土的6万多件文物都要被送到台北故宫、“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美术馆。民进党重新上台后,“史博馆”的常展多了一个台湾地方展:“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展览主题采用“多元诠释的历史观”,以历史时间轴序列,分为“斯土斯民——台湾的故事”“早期的居民”“异文化相遇”“唐山过台湾”“地域社会与多元文化”“巨变与新秩序”“迈向多元民主社会”等七单元,并以跨楼层的双剧场呈现“展望新世纪”。廖新田于2018年初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表示,“未来希望能够愈来愈朝向跟台南的‘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去做呼应,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展览方面会用我们的展览品去呈现出台湾多元文化的历史”。三年之后,在廖新田贯彻展览政治化的思维下,“强调文化艺术认同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常设展的规划必须符应前述目标”,“史博馆”势必背离1962年于右任手书《“国立历史博物馆”建馆记》所阐述的“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促进国民心理建设”的宗旨。

  急切完成“中正纪念堂”转型

  蔡英文上台以来,操作“中正纪念堂”转型,将之与所谓的“转型正义”、“去除威权时代记忆”与博物馆组织机构调整牢牢地捆绑在一起。2017年2月25日,台“文化部”召开记者会宣布将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目前已初步将中正纪念堂商店内有关蒋介石的商品下架停售,且开闭馆也要停止播放“蒋公纪念歌”。中正纪念堂展厅、艺廊、演艺厅更名,恢复原先使用的1展厅、2展厅、一楼艺廊、演艺厅等中性名称;启动文物展视室文物协调归还“国史馆”等其他单位事宜。2月,组成“‘中正纪念堂转型’推动咨询小组”,咨询委员包含人权、历史、艺文、法律、都市计画、公共行政及心理学等人员组成,计划以两年左右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完成所谓的转型,最后完成“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法”。

  蔡当局不断操作这一议题,并且每一场次的座谈、工作坊都以全程网路直播,以所谓的“公开透明”方式,让外界更加了解讨论过程,不断与“二二八事件”、国民党不当党产联结在一起,显然政治清算国民党及国民党来台历史的动机明显。

  “去盲、去自大”迫在眉睫

  “文化台独”是“软性台独”,是“渐进式台独”,旨在改造民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其危害性不容低估。我们应该在《反分裂国家法》基础上,推动“反文化台独”的战略规划,引领中华文化前行,戳破“台湾文化大于中华文化的文化自大虚胖症”以及“以殖民文化为荣的夜盲症”;要进一步推动两岸民间文博系统交流,加快共同保护两岸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细致入微的传播方式,讲好中华文化,讲好两岸融合故事,达到直抵人心的亲和力和穿透力。

[责任编辑:李杰]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