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慈济到福建传“向病人学习”新理念

时间:2013-04-01 16:21   来源:东南网

台湾慈济到福建传“向病人学习”新理念

  3月29日到30日,在厦门慈济志业中心,厦门医学会联合慈济基金会举办厦门医学人文培训项目。厦门医学会方面希望可以取经慈济人文医学的精华,助力改善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此次培训项目,共分为四期举行。除了已经举行的这一期外,未来三期课程,慈济基金会方面,还将针对厦门不同医学界人士,派出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不同主题的医学人文教学。

  经过两天培训,约200位来自厦门、龙岩的医护人员及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反馈,“触动很大”。有代表对记者说,慈济倡导“医护人员向病人学习”的医患关系,对其旧有的观念和做法形成巨大冲击。

  人文医学经验:诉求亲密如家人的医患关系

  在慈济,“感恩”是口头禅。而接触过慈济医学事业的人都知道,在慈济医院,每一位病人虽被病痛所困扰,但他们却能在慈济人的照顾下,脸上挂满幸福、甜美的笑容,完全没有病痛的阴霾。这样的场景,让欧美许多医学机构都感到好奇,纷纷前来取经。而慈济也竭尽所能,将自己的人文医学的经验大方与众人分享。其实,慈济医患关系的起点,首先“从医护人员向病人学习”开始。

  慈济基金会执行副总林碧玉介绍,可能慈济医学在硬件方面和大陆没有什么大差别,但在人文医学方面,慈济真的很有特色。用“独步全球”来形容,绝对不为过。林碧玉希望,可以借由与厦门医学会合作的模式,将人文医学的经验,提供给大陆朋友参考,一起创造更加和善的医患关系。此次厦门方面引入“慈济经验”,开办系列培训项目,加大推动医学人文建设力度,在大陆属于先行先试。慈济基金会方面希望,透过厦门的合作,系列教学模式有机会在大陆推广。

  林碧玉总结,其实,慈济医学体系创建这27年来,也没有什么其他秘诀,就是在每一个细节都以人文关怀来行事,让每一位病患觉得愉悦和舒服。

  “慈济的医患关系,一直都如家人般亲密自然。”林碧玉说,“技术交流是一个层面,教会医护人员如何更用心去爱病人,这才是我们的人文精神所在。”

  “在慈济我们强调大爱,有医者的爱,对生者的爱,更有对亡者的尊敬。”林碧玉很详细地介绍,病患来慈济看病,医护人员是要感恩病人提供给予自己专业精进机会,医护人员是要向病人学习的。医患角色重新定位后,日子久了,自然就相互平顺、和谐了,关怀也会变得双向互动。

  流淌在慈济医学中每个细节的人文关怀,对厦门第一医院急诊室护士长杨银铃来说,真的从内心感到了前进的力量。去年,慈济基金会和厦门医学会举办以护理为主题的“人文培训”,杨银铃参加后感触很深。她说,这为自己徘徊多年的工作烦恼,找到了一个解决出口,一个可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杨银铃坚信,真心付出了,病人有感了,医患关系就能如家人般轻松自在。而今年,在杨银铃的积极带动下,她有好几位同事,都积极报名参加慈济医学人文培训。

  受益者体会:医护人员真可以做更多

  在杨银铃长期的护理工作生涯中,对人文、对心灵关怀,并不陌生。但此前,对病患的关怀比较随心,不系统也不持久。而接受慈济人文医学系列培训后,杨银玲才知道原来护理可以做到这么极致人文,对病患的关怀真的更多。

  杨银铃说,以前,总觉得对病患关心就够了,可慈济人却可以将关心延伸到病患家人,真正给予病患内心的慰藉。“他们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才来看病,为什么病没好就跑回去?”在慈济,医生除了给病人看病外,还会把病人没人照顾的小孩接回自己家里去照顾,诸如此类,流淌在细节中的人文关怀,让杨银铃备受感动。“原来医患关系还可以这么亲近!”

  透过慈济护理培训,杨银铃真切感受到慈济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以前真的没有做得那么好,现在我知道有榜样可以学,有方向去努力。”结束慈济护理培训后,杨银铃思考很多,而更希望透过自己的努力,让周边同事,也在护理中加入更多温暖。

  “我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若不断有人和我一起去做,可能就会改变更多。”接受慈济人文医学培训后,杨银铃就将自己从培训中学到的精华,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杨银铃知道,在科室中,她是护士长,是一个带头人,当她更加主动去关心病患,对病患更加细心关怀,即便是对待投诉的病人也和颜以对……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榜样的力量就会显示出来。

  一年多来,第一医院急诊室的变化,有目共睹。医护人员心态发生悄然变化,各种细腻人文关怀开始流淌在工作中,随之而来的是厦门医学界的各种肯定和荣誉。这让杨银铃很欣慰。(海峡导报记者 张燕娟)

分享到:
编辑:马迪

图片

图片推荐

    要闻

    两岸情

    各地涉台活动

    文化交流与合作